最近读了《正见》这本书,其中的“四法印”概念,让自己进入一个更为透彻的世界观之中。
如果一个人接受下列四项真理,他就是佛教徒:
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
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静)
这基本阐述了佛家的核心理念,一切都是空的。个人比较信服逻辑推导的结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发现其中的故事情景举例很多,逻辑并不具备很强的精炼性和说服性。虽然自己在遇到痛苦时,使用“放下我执、一切是空”的理念后,会很好的被治愈,证明了其效果和价值。但依旧很好奇其中的科学性逻辑缘由,感觉作者生活场景举例的说服的过程有点拖沓不够简洁。
基于佛家是用于解除痛苦的目的,想要顺着解释一下自己对四法印的理解。
1、诸行无常
痛苦起源的很大原因,是事情不如我们预期的发展,预见到了好事我们会高兴,预见到了坏事我们会有心理准备,而不会有太大的心理波澜。事物的推演和发展并不以我们为中心,如果我们预留了一部分不可知,我们也就能够去接受那一部分不如预期的事情,具备一定抗挫折能力。在漫漫的前行中,便能够更加坚定自己的方向,不会应为一点挫折而放弃。
那些做了巨大正确的努力而没有放弃的人,是因为坚信自己是对的,但知道世界并非总是规律性发展的。能够去接受这些不如意,便能坚守在既定的方向上不断前行。很多人对自己的失望,不是因为方向不对,而是因为放弃。
2、诸漏皆苦
情绪是我们漫长演化出来的对事物的本能反应,负向的情绪不好就不多说了。想说说为什么正向的情绪也是一种苦,如果我们不断地追寻一种正向的情绪,我们就会期待这种情绪,会去强化能带来正向情绪的行为,但欲望这东西,永远不可能满足,这是我们的诅咒,我们无法从固定的地方不断地获得正向情绪。
快乐是正向情绪最具代表的一点,但快乐着这事过于强调自我体验,我们认为快乐的事,别人不一定会认为快乐,也就是快乐并不是一种客观的标准,有很强的主观性,而主观的东西会随着认知的改变而改变。也就是说决定快乐的缘由,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认知。佛为什么要说诸漏皆苦,人的感知具有很强的相对性,认为人生应该充满欢乐的人,在平稳的人生中是偏向于负体验的。认为人生是苦的人,在平稳的人生中会偏向于感恩和正向情绪。
那些心灵丰愉的人,是应为对情绪淡然的看待,遇到顺境不会认为这完全是自己努力的结果,遇到逆境不会认为世界在针对自己。如果我们衡量世界的坐标系的零点是负的,那么我们画出的人生轨迹,会更多的处于正向上。请注意这里并不是说世界的本质是负面的,而是我们从负向开始去积累,会收获到更大的正向体验。
简单举个例。假设世界客观的幸福平均值为0,我们预期-1,那我们能收获1的幸福感。如果我们预期为1,那么我们的幸福感是-1。
3、诸法无我
事物的存在性,是刚好在那个时候,那个点被我们认证了。如果它是性实的,认证的过程是多余的,认证会变得没有意义,我们对它的认知并不能改变什么。如果它是性空的,认证便会有了赋予其意义的能力,这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而改变的。那么我们可以向我们所认为的方向去努力实现改变。
如我我们认为一个事物是实的,那么就是觉得这个事物的存在,对我有了影响。这样这个事物就会对我们产生影响,我会为了改变这个事物对我的影响而做点什么,但这个事物的发展并不以我的看法和理解为转移,在改变它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我无法控制的阻碍。这个过程会产生很多痛苦。
如果我们认为一个事物是空的,那么这个事物的存在是无法影响我们的。我们更容易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发现和接触,所见所感是我们内心声音,我们自然不会去排斥或厌恶我们的内心。我们看到是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4、涅槃寂静
佛家认为,真正的真理是超越我们感知的,不可以被描绘。我们期待着去描述我们看到的现象,但人有一种很不好的认知体验,就是已经能够理解的东西,我们会倾向于不待见。我们感兴趣的,是那些我们还不知道缘由的真理,这些东西吸引着我们认知的升级和进步。如果那天我们能够到达一个最终认知境界,抵达这个状态后便没有可进一步升级的了。太过确定的认知,往往是我们固执、狭隘、不进步的起因。
逻辑性的真理有一个问题,就是人为了理解,会去简化它。但在简化的过程中,必然会遗漏很多重要属性,如此的真理很可能不具备一种广泛的描述事物的能力。人类抵达理想目的地的过程是速度、方向和时间的合理搭配,为了确定正确的方向我们可能会浪费太多时间,所以方向大概对了速度差不多够了可能走的更远。因此支撑我们进步的真理,可能只是很高效很有效而已,并一定是完美正确的。
佛家的超越性,是无法判断真伪的,但其效果和结果来看,这种超越性给了我们探索未知的空间,让我们对事物的理解不局限,不固定,让我们能更好地去接纳和审视那些我们相信或不相信的事物。
佛家的空性,目的是为了大范围的解决人的痛苦。逻辑上的完美举证很难,但其直接将痛苦看做是没有意义的方式,直接降低了痛苦对我们的影响。
我们抵达纯真的快乐,有些什么方式呢?1、世界变好来影响我们;2、我们变好不被影响;3、世界和我们都没变影响的作用变了。在我们漫长的演化路上,从来都是我们改变自己去适应世界的变化。当然也可以说成,是世界变了影响了我们。两种说发本质是无差别的。但我们的认知在理解时会出现差别。如果我们认为是世界变化影响了我们,我们容易失去主动性,失去把事物变好的动力。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是我们改变了些什么去适应这个世界,因此看空这世界,我们的心理相对而言会更好受一点。
痛苦的本质就是那些不可预测的混沌。因为一旦可以预测,我们便有办法去避免与之相遇。如果我们能把精力从那些不可预测的事情上转移出来,我们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在那些可以预测的事情上压注更多的精力,收获更多的预期。
这里做三个假设:
1、痛苦大部分在不可预测的非逻辑领域也即虚空所描述的范畴,具有很大的混沌属性。
2、世界对我们施加影响是通过认知这个连接完成的,有效的认知属于逻辑范畴,世界对我们施加的影响可分为逻辑影响和非逻辑影响部分。
3、所谓的理解不一定是逻辑性的完善,而是认知与世界合拍的程度。逻辑认知对于逻辑影响部分有更好的合拍,因此对于非逻辑部分的影响也许我们用非逻辑的方式去接触会更为合拍。
佛的空,就是用非逻辑性的方式,去合拍这世界混沌非逻辑的部分,如此可能更容易与宇宙的演化合拍。毕竟,在这个逻辑的价值越来越同质化的时代,不可描述之地可能才有更丰富的宝藏,未知的精彩才铸就了这世界的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