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思维与资源思维
资源思维的逻辑:
我有什么,我做什么,我得什么。
思考点基于已有的资源,
从自己的优势出发,
顺势而为,阻力较小。
比如我长得漂亮,我做模特,我成为名模。
价值思维则正相反:
我想得到什么,我做什么,我有什么。
思考点基于未来的价值,
以目标为导向,
逆势而为,阻力较大。
比如我想成为名模,我做模特,我变得漂亮。
资源思维可能限制人的发展,
价值思维可能到头来一场空,
最优选择是资源与价值的统一,
即切合实际的理想和努力。
人生选择的对错
对错一定有标准,
没有标准就没有对错。
所以人生选择本质是人生标准,
即:我究竟要什么?
符合我想要的,便是对;
不符合,便是错。
有一项通用的标准可参考:
站在当下,
面向人生的后半段,
哪一种选择更有未来,
那个选择就是对的。
什么是好职业?
如果把天赋、兴趣、生存需要画三个圈,
那三者的交集就是好职业。
比如一个人有写作天赋,
也喜欢写作,还需要钱,
那么作家、文创、记者就是个好职业。
如果三者不能兼得,
那就要排排重要性,
初入职场,
一般生存需要是第一位的,
那看能否与天赋或者兴趣相结合,
与天赋结合的结果是工作轻松,
但未见得愉快;
与兴趣结合的结果是工作愉快,
但未见得轻松。
如果二者且不能得兼,
生存没有保障的,
那就只能硬着头皮干了,
还谈什么愿不愿意?
幸福的层次
低层次的幸福是快感,
人人可得,得之容易,
比如睡懒觉、想吃就吃……
满足当下的欲望,
比如吸毒者。
中层次的幸福是信心,
相信当下的苦,
能够换来未来的甜,
因而推迟满足感,
寄希望于未来,
比如经营者。
高层次的幸福是意义,
追求心灵的满足,
当下有愉悦,未来有希望,
对痛苦的感受是满足,
甚至越痛苦、越幸福,
比如苦行僧。
看得见与看不见
搭滴滴顺风车死了两个人,
一时舆论哗然,
于是所有的顺风车业务停了。
我们见到的是死了两个人,
看不见的是更多人出行不便,
顺风车停运一个月后的一项调查显示,
56.56%的人认为影响了自己的出行。
2018年春节假期7天时间,
有370万人次乘坐顺风车,
平时按春节期间1/20的比例计算,
全年大约1亿人次乘坐顺风车,
那超过5000万次以上的出行受到影响,
没有分析就会看不见。
释迦牟尼初传佛法时,
很多僧人崇尚苦行,
穿的是从坟地里捡来的“粪扫衣”,
加上僧团集体起居,
靠百家乞食充饥,
很容易流行传染病。
有一位神医耆婆,
借供养佛祖衣物之机,
言说了自己的担心,
佛陀于是做了暴晒洗涤等卫生规定,
并允许僧人穿别人供养的衣物,
僧团没有大的流行疾病与之有关,
但没有多少人会得耆婆。
俗人看效果,
高人看未然。
本事与能力
能力一般指技能,
比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
对象一般是物,
有些也是人,比如沟通能力,
但更侧重于技巧,
可以通过个人努力而提升。
本事则是综合能力,
对象一般是人,
更多侧重于搞定人。
需要的不仅是个人努力,
还有人脉等方面的条件。
选干部为什么要以德为先?
德才兼备自然的好,
可惜人数太少。
才能没有定性标准,
往往由人来判定;
而人有好恶偏爱,
此乃人之常情,
受潜意识支配,难以察觉,
而评价者均认为自己客观公正。
解决之道是以多人评价来中和,
但直接评价者不可能太多。
品德本身就是众人的认可,
用品德来评价人更公正。
能力可以通过培训迅速提升,
品德往往形成于幼年,
所谓三岁看老,很难改变。
品德的本质是为了别人,
与干部的工作性质非常契合,
应该成为干部的基本素质。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