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的号,追我的剧!
宗族一个老太爷去世,八十多岁,我们去参加丧礼。
老太爷生前非常讲究宗族感情,听我爹说从我爹十来岁那么大的时候我们两家就一直走动,婚丧嫁娶办事人情都不落下,感情比较深。
就像好多人跟朋友处的比家人还热乎一个道理,即便不怎么走动,同姓的亲切感也比住一个村没出五服的亲戚熟络。
一方面人像刺猬,近了相互扎,远了相对和平。一方面能扒拉上个宗族关系的,多半是对方能量比自己高,抱着有需要能找对方办事的心理,可以强拉硬扯为亲人;但更像外人,彼此又不在一个锅里吃饭,没有什么利益纠葛,处理起来更讲究点面子。
他家住在山边,前面就是马路。由于在管制区外,鞭炮烟花礼乐什么的都给造上了,偌大的地方好不热闹。
自从我家拆迁住在城里鸽子笼,我就很羡慕这些手里有地住自建房的主。一家一户,独门独栋,垒个院子种花种草,养条小狗,下班后车直接开到门前,家里来个人柴火灶炒点菜就着八仙桌酒就喝上了,干干净净舒舒服服多好。
为此我去年底耿耿于怀的想把刚装修入住还不到一年的新房卖掉,挂了几个中介,来了几波沙雕走马观花。赶上今年大环境不好房价抬不上去才作罢。这其中的趣事整理好也写一篇。
老太爷有两儿子,我们喊叔叔,之所以喊太爷,是跟儿子喊的。我们这都这样,生了儿子爸爸就喊爷爷,爷爷就喊太爷爷,把别人辈分叫的越高越显得尊重。
大儿子还没成年那会老爷子想抓着国家改制的尾巴,让大儿子顶自己林场会计的职,后来托我爷爷找了还有两月就退休的老区长走动,结果自然是没成。搁矿山干了几年又遇上下岗潮,一家人跟着小姨子去广东干了十来年出口玩具代加工厂。
小姨子的叔叔是49年败退台湾的老兵,抓壮丁去的,膝下无子。厂子小姨子和他家后来对半分了,赚了不少,也荣光了整个中年。以前哪家要有台湾人回乡省亲都是不得了的事,不仅县里台办来人,自家也像捧着金菩萨一样供奉着,走时候怎么着也丢下个几万块钱。现在那辈老人基本过世了,弯弯么,也就尔尔了。
前些年制造业出国潮,他们也回来了,盖了三层楼房,承包了屋后几十亩山林,种点山楂金丝楠。
算是四十来岁的时候就提早就过上了安度晚年的生活了。
对比他的人生一想想么,三十年的时光弹指一挥间,数数就完了。其中就有改制,下岗,个体几个阶段,顺应了政策,赶上了风口。
谁的人生是一成不变的,一涓细流汇入大海总得顺应潮流,逆潮一个试试?根本翻不起浪花。想想我心里那点没经过时间淬炼的不成熟的想法,算个啥。
国家土地承包政策再延长三十年。也就三十年嘛,三十年后我六十来岁,两个娃儿也刚和我差不多大,成家立业,赶去郊区农村盖个四合院退休养养老不是正好。
我住的房子之前还一直吵吵着要卖掉,现在看还是眼光太短浅,适合的年纪做适合的事情。我现在特意选的一楼,保留了我的石臼石柱墩子,我的盆景我的果树,一些青砖,还有两个大水缸。
不看新娘上轿,只看老来风光 。小地方的丧礼办的比婚礼还要隆重,说到农村丧礼,很多人会诟病铺张浪费,有没有?确实有。
说铺张。
午饭流水席三十多桌,晚饭正席五十多桌,所有有一丁点关系的亲戚都到场。搭建了两个百来平方的活动大棚,一皮卡的鞭炮烟花来人就放,哀乐远场到几里外都有余音,两班子农村重金属的乐队甚至把抖音上的热门歌曲都演奏出来了。整场丧礼下来没有20W是办不下来的。
这我觉得正常,人之一生从呱呱坠地到油尽灯枯,为了生计为了家庭,吃过多少苦遭过多少罪,自始至终大多数人都是默默无闻的。故去的时候风光大造,办的人尽皆知有什么不好,起码是对这个人一生价值的肯定和尊重。
这本就是千古传下来的,儒家的孝文化和祭祀文化合一的丧葬文化,都办的跟西方一样一人一束花默念几句就完事儿了有什么差异,有什么文化自信。冥钱这个东西这几年还出口西方受到强烈追捧呢。
至于费用,谁还没出个份子钱?这是老祖宗就给咱想好的点子,众筹。主家自己也掏不了多少钱。
值得诟病的其实是浪费。
跟别处差不多的是吃饭上桌不论男女人手一包华子。宴席场烟酒往往是费用大头,都全民禁烟的时代了,又不是啥好东西,完全可以一桌放两包,谁爱抽自己拿。为啥再穷苦的人家都用华子呢,因为这是硬通货,不抽烟的人回头拿着华子再去店里换钱。
换不掉的是临走一人一条毛巾,一个寿碗。这个可以理解为纪念品,用的都是普货,客人拿着回家用用也就扔了,利用值极低的浪费。
大儿子特意跑过来给我爹敬酒,说自己媳妇快生了,族谱上要添个名字该怎么操作。
我爹说,族谱的事我不做了,你去理事会那里报个来门,名字取两个,辈子一个,自家取一个,交个100块钱就行了。
我们自家的老谱在文革的时候一个缺心眼的长辈烧了,应该是四年前吧,我们家这边人听说家族老谱在桐城那边一家人那里保存着,那家老太太起先只让看几眼,不让拍照不出卖。桐城那边人好说歹说连哄带骗出了四万块钱给拍了下来。这下好了,一看谱上我们祖上还是周文王的哥哥,热乎的张罗续修族谱。
搁我们这租了个门面搞了个理事会,理事会我爹他们一起筹办的,查各家人头记录名字,全公益的,贴车油贴人工的,还做了一年多会计。最后会里人报账不走我爹那里过,吃喝加油一张条子直接走财务那里拿钱。我爹气的大骂了一场。不干了。
四年多了一个纸片都没看着。
都什么年代了,其实这事儿,找个文员做个表统计人数名字,某宝上找个印刷店几个月也要全做好了,后面再给每家做个增补页。摊到公众的事儿,非得搞得像机关单位一样,拖个好几年,开个表彰大会自己表个大功,大部分也就是找个由头骗吃骗喝罢了。
90边中老年人,三观一致请支持原创,关注作者主场--公众号:“小城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