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辩论三年来,辩论对于我的意义常常在发生变化。
高中时,辩论是枯燥学习生活中难得的抽离,或许一切除学习以外的事都能让我产生兴趣,辩论不过是其中之一。
大一新生杯时,辩论对我而言第一次变得神圣,备赛时的激烈讨论,赛场上的据理力争,虽然漏洞百出,但我总觉得自己在逐渐接近真理。于是很幼稚地,我自认为找到了辩论的意义。
但在竞技辩论中,“意义”有时候是最没有意义的。比赛的首要目标是赢,为了赢,有时候要放弃真相。我学到了一些技巧,让我的逻辑更清晰了,攻防更有效率了。但我好像把“内容”给弄丢了。没有内容做支撑,辩论最终只是沦为逻辑游戏,真理显然不在其中。
这种感觉在接触网辩的时候尤为明显,有的辩手甚至可以不看辩题,打个三辩,直接去拆对面的逻辑,也可以赢得比赛。当比赛被技巧和套话充斥着,真理还有容身之所吗?
而当我从网辩中回过头,再回到最初的队友中间,才发现曾经以为在接近真理的每一步,都不过是偏见和抬杠的集合。大家带着牢不可催的偏见而来,又带着一肚子怨气和不甘各自散去。如果说网辩缺乏内容只重技巧,那曾经的备赛可能是既没有内容也没有技巧。
我真的有在接近真理吗?辩题中那些被争论了上千年的问题,我真的能在一周的备赛和一个小时的辩论中窥探到真相哪怕一眼吗?我曾经以为自己找到的意义失去了。
于是我重新上路,去找寻新的意义。这一次,我觉得辩论的意义在于人。
辩论是一个契机,能让一群人聚在一起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哪怕是偏见。当我们越来越不关心别人怎么想,辩论是一个能让我知道“原来还可以这么想”的机会。我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队友,备赛过程有时很煎熬,但没关系啊,都是为了比赛。有些观点虽然难以接受,但为了赢,好像也不是不能假装接受。于是某种和解达成了:没关系,就这么打吧。如果不是辩论,可能我永远不会走出自己的偏见,哪怕是装的。
因为辩论,我认识了很多人。
有一位队友很努力,每一场比赛都付出全力备赛,赛后认真复盘;
有一位队友平时很摆烂,但一旦上场就会疯狂输出,常常能力挽狂澜;
有一位队友永远坚定立场,自己认定的事绝不让步,不惜随时与你展开一场辩论;
有一位学姐会在我低落的时候鼓励我,让我重新站起来继续走下去;
有一位队友会帮我复盘,给我建议,让我明白自己的不足;
有一位学长第一次让我看到了辩手“渴望胜利”的状态,看到他全力以赴但无力回天,以至于评委都为之惋惜,看到他赛后在群里说:如果我再强一点,这一场应该能拿下的;
有一位队友让我明白,并不是所有辩手都把辩论作为第一顺位,辩论其实没那么重要;
有一位对手在场上用一套非常完整的逻辑框架和高效的攻防击败了我和同队的学长,让我知道原来辩手的实力差距有时候可以这么大;
有一位对手让我怦然心动,让我第一次想要了解一个辩手除了辩论以外的生活,也让自己找到了变得更好的理由,让我辩论之外的生活不再一团糟;
有一位队友让我知道,辩论是一种传承,在大一入门大二主力大三退役的大学辩论中,一届一届平凡辩手的传承才是常态,传承下去,才有可能在某一届偶然出现一个真正的强者,从一群平凡人中脱颖而出,站上更高的赛场。
我很感谢以上的每一位队友、对手、学长、学姐。当辩论不再是我接近真理的阶梯,我因辩论而接触的每一个人,就成了辩论对我的意义。
或许有一天大家会各奔东西,连这一层意义也消散。没关系,我可以重新上路找寻新的意义。找不到也没关系,或许庆祝无意义才是当代人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