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听到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一个列表上,孝道是最顶端第一期的主题。也是,百善孝为先嘛。我试着听下去,不曾想,许久浮躁的心平静下来,自责着,在众人前泪流满面。
为什么孝道被当做百善之首,这里,于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小孩儿,经常在一棵有果实的茂盛大树下玩耍,够点果子,敲敲树枝,乘着阴凉,有时还拿小刀刻刻画画。有天,他哭着跑过来,大树问他怎么了,他说,我身边的小伙伴都上学了,我不想在这儿玩了,可我没有学费。大树愧疚地说,孩子,你看我这里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这样,你把我身上的果子都摘了去卖点钱。于是孩子就把树上所有的果子全摘了,高兴地走了。后来的每年,孩子都会在固定时间回来一次,摘了果子就离去了。
渐渐,孩子长大了。有一天他跑到大树下,大树欣喜的问,呀,孩子,回来陪我玩儿了。孩子愁眉苦脸的说,没有心情玩儿了,我也长大了,想跟我那个心爱的姑娘成个家,可是盖房子的钱都不够。大树急忙说,孩子,别着急,你把我身上的树枝都砍去吧,差不多够了。于是,孩子砍去了大树所有的枝条枝干建了个房子。
孩子有了家,到大树下的次数越来越少。有一天,大树非常高兴,终于又看到了孩子。而他叹息着说,人长大成家就要立业了,我也想穿过大洋去那边儿发展我的事业,可是没船过不去呀。大树沉思一会儿说,你把我这树干砍去造个船吧。孩子砍去了树干,看着枯树根一眼就走了。
从此,大树除了一个枯根,什么都没有了。他孤独的立在那里快要被人遗忘了。
有一天,孩子终于回来,走到大树旁。大树惊奇的问,你怎么回来了?孩子说,我累了,感觉很疲惫,哪里也不想去,只想在这里歇一歇。大树弱弱的声音道,孩子,现在我什么也给不了你了。你再也乘不了凉,不能玩耍,也不能吃果子了......
每一位父母都是这个大树,每一个我们都是这个孩子。
我们一生理所当然的向他们索取,而他们倾其所有,无怨无悔。当我们榨干了他们身边的所有,岁月逝去,我们回头埋怨他们的不懂时尚和年轻、过于死板与陈旧。慢慢,我们认为彼此无话可说,见面也越来越少,总觉得一切都需要很及时,而父母,最亲的人,始终会在那里。
可是,终有一天,他们已皱纹爬满,步履蹒跚,看不清了你的脸,听不见了你的声音,甚至是两隔阴阳间。这时回来的你才发现,他们或老了,或走了,那个永远无私呵护你的人再也没有了。
因为父母的付出和恩赐之多,期盼与等待之长,我们无以回报。能做的就是多孝敬一些,再多一些。
这个社会上,不乏给父母按时寄钱,给他们买好吃的,穿好看的人。能够赡养父母固然是前提和基本,可又有多少人,能心平气和与父母交流?能抛弃对老人的偏见不皱眉噘嘴?能定期抽身回家亲自陪陪父母,而不是打了钱就完事?
于丹老师说,孝敬,就要孝为行,敬为心。
首先,赡养父母。每个成年的我们都有义务和责任,至少给他们提供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衣食住行以及疾病的防治,我们都要承担。不要抱怨担子重,压力大,上有老下有小,每个父母抚养我们的当年,都要比现在更加负重艰难。他们又是怎样扛来的!
只有孝,不叫孝敬。加之敬,才能完整。
生活中,我们往往越亲近的人,相处时越无拘无束,直言直言。而父母这个特殊身份,我们会更加放肆,肆意的展现我们的急躁、苛求等不满情绪。在外惹了事,到家灰头土脸,对父母的慰问置之不理;教他们玩儿手机,还未两遍便没了耐心;对他们不舍得扔掉家中陈旧的衣服和剩下汤汁而牢骚满腹;对他们教育自己孩子的方式气急败坏......
很惭愧,种种对父母的“色难”,我仿佛都沾过边儿。而这些,也是大多数人最容易忽视的地方。我们总以为,父母嘛,到家对着他们,还有什么不能说不能做的,他们总不会对我们怀恨在心,耿耿于怀。可是,父母也是平凡人,有尊严有情绪,你的伤人的话,没有化成利刃反击过来,是因为他们默默吞了下去,以防再伤到你。
忽然想起过年回家那次,我与姐姐因为一件小事争吵了几句,我摔门而出,还低估了一句。正好被回来的父亲看见了,我一如既往的默不作声进了另一个屋。后来父亲生病住院,我们劝其要放宽心情。他突然说,那次,我刚回来,看到你和你姐都耷拉着脸,互相不理,你看见我也默不作声,摔门而去,我那时真的很生气也很心痛。我在想,你们一个成家,一个进了社会,应该长大了,懂事了。谁知,就你们俩儿,还关系不和。让我怎么放心!
我很惊讶,不曾想,自己看似平常的争吵,摆脸色,发脾气,甩门那样一件自己完全不在乎的小事,在父母眼里,竟给他们带来如此创伤,也让他们无法安心。我和姐姐顿时都低下了头,懊悔着,内疚着。
总以为父母可以自行忽略我们所有不好的情绪,不好听的话语,不好看的脸色,刺耳的甩门声,总以为这些在他们面前的展现都毫无关系。可是正因为是父母,我们所有的伤口,经过他们的舔舐,抚平了,不痛了,愈合了,舒服了。可我们就是没看见,他们沾满血液的嘴上裂痕。
所以,请给父母多一些的敬重,“色难”时,君不见他们的疼痛,尊敬时会看到他们由衷的笑容。
从今天起,孝敬父母,及时孝行敬心吧!
注: ---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