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今高校教育于古时国子监的异同
前几天参观了国子监和孔庙,感触颇多,在此抒发感慨。
科举制度创立到鼎盛之时,确实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到后期却是束缚聪明人发展的枷锁。
科举的创立打破了官职世袭等等,打通了社会自下而上能量流动。底层聪明人可通过科举实现阶层跃迁。既然这途径对于底层人民这么重要,还要将就公平,就不能没有规定,由掌权者说了算,就要有规矩,有标准。所有就有了秀才,进士,状元等不同等级。有了八股文等考题内容。原本是实现社会能领循环。后期人们了解到到了他的重要性和考察机智智,大量人都来到了这个输送管的管口,学习于治国无用的知识。大家不会讨论所学是否有用,只关注所学是否能实现阶层跃迁。这种原本很好的能量循环管道却变成了最大的能量浪费(人才浪费)系统,有的人考科举考到了八十多岁,在当今看来多么具有讽刺意味,在当时看来这人多么有毅力。才有了“万般阶下囚,唯有读书高”的单一价值观。单一价值观带来另一个恶果,就是社会无创造力。因为创造来自于社会多元的发展。
当侵略者打到家门口的时候,我大清官员对于坚船利炮束手无策,因为我们熟练的是骑射,我们熟悉的是八股文,四书五经,吟诗作赋,纲常伦理,贪污腐败,诬陷忠良,欺压百姓。搜刮民脂民膏。对于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设备,战术战法知之甚少。这就是当时的一套教育系统培育出来的“人才”。仅有个别聪明人只接受了这套教育后,对自我重新进行了锻造,比如打仗,留学,办企业,才重塑了自我,拯救了国家。
当今教育还没到科举那个地步。但是也和社会有相当大的脱节。
现代学校的创立源于工业革命之后,知识总量呈爆炸式增长。一个人很难成为通才,在不同领域都到达非常高的水平,所有有了近代学校,分科治学,减轻脑力负担,让大家专注于自己的领域,进而通过合作更好服务社会。这是个很好的发明。学校就是将最新的科技成果技能以在课堂授课的方式传授给大家。指导大家实践,反过来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的可靠性,可行性。这是最好的理论实践互相论证的最好模式。快速的培养了人才。促进了社会发展。很多走出学校的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于是大家都想去学校,通过学校改变自己命运。人是最聪明的,哪里能够有确定的回报,单一的奋斗路径,人就会趋之若鹜,这是本性。需求大于供给,这是多大的利益。于是很多人就仅通过读书专属给他人就可以获得生存机会。刚开始这对于前来求学的人无多大影响,因为转述的内容还够新鲜。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这些知识已经失去了温度。知识应该是对当前社会有用的解决方案。学校创立之初做到了这点甚至起到了引领作用。很多学校里的东西社会上还没有,出来就可以用。现在学校很多人传授这200甚至300年前的东西,有多少人走出学校两眼茫然,自己学的于工作毫不相干,只因自己学过这个专业,一直硬着头皮干到不能再干。有的人学出来已经二十七八,这是多么尴尬的,学的好还可以,好好干,成为某行业的专家,学的不好呢,是继续干还是转而其他的,他有两方面思考,不干白学了,很可惜,干又不喜欢,陷入两男境地,还有一方面思考是时间,人是有社会属性的,到了年龄要付一定的社会责任,比如家庭,想折腾自己也要掂量掂量了。其实这是一种弃之可惜食之无味,还无勇气的生活方式。只有极少的人忘记过去,拥抱现在,哪里水草丰美就像哪里迁徙,开疆拓土,在无人理会的蛮荒之地简历了自己的城堡成为了君王。这种敢于放弃,敢于冒险开创者终将是社会的佼佼者。
放开手脚,鼓起勇气,跳出规则者有自我实现的希望。[/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