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玉】
中国的剑是带著气的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青光掠影,夺魂索命,伤人于逍遥无形间。
孙子兵法开篇:兵者,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而兵器求快求利,求在毫厘间吹毛断发。
剑的来历要追溯到轩辕黄帝时代。据《黄帝本纪》记载:"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又有"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之说。该记载表明,黄帝与蚩尤的时代便已经有了剑。黄帝于公元前2704年建庙,国号有熊氏,当时尚系初入青铜器时期,但由此推知,剑之出世极为古远,历史悠久,故后人称之"短兵之祖",确可当之无愧。
长30.2厘米,援宽6.6~6.9厘米,厚0.5~0.7厘米
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阳独山玉,青色,局部有侵蚀。扁平状。双重内,内中部有一单面钻孔,孔与援之间有若干道平行的浅刻弦纹,并有安柄痕。援一面平直,一面略斜。双面刃,刃与援面间有分界线。每面刃的中部都有一细而工整的凸棱。戈锋尖锐,锋与刃交接处逐渐增厚形成弧形。
远古时期的武器的设计和制造尚处于初始阶段,《淮南子·汜论》所述:"古之兵,弓剑而已矣,槽矛无击,侑戟无刺。" 为利于在山地丛林中奔跃和近战,那时人们普遍习惯使用短兵器。剑是短兵的一种,脱胎于矛形刺兵及短匕首,始原于殷商以前,形极为短小,仅有短平茎,而无管筒。古人用此剑插腰,轻便易使,直刺旁击都能运用自如,抵御匪寇与野兽都是必不可少。到了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构造简单容易制造的剑已成为主要短兵器,成为社会各阶层必有之佩备。连冯谖与汉初的韩信,虽然贫至无食,也仍然随身携带。
早期的青铜剑约在商朝即已大致成形,最初仅长十余公分,直脊双刃,剑身扁阔,柄以木片夹束,亦无剑格,而后发展出固定的形制,主要由剑身与剑茎两部分组成,每一部位都有名称。剑身前端称"锋",剑体中线凸起称"脊",脊两侧成坡状称"从",从外的刃称"锷",合脊与两从为"腊"。剑把称"茎"。茎主要有扁形与圆形的两种。茎和身之间有的有护手的"格",又称为"卫"。茎的末端常有圆形的"首"或"镡"。茎上有的有圆形的"箍"。茎上常以绳缠绕,绳称为"缑",剑柄尾端旋环称做铎。剑鞘也谓之"室"。短剑也称"匕"。考究的青铜剑的首与格等常以玉质作成,
饰以玉器的剑我们称之为玉具剑,一柄完整的玉具剑就是要包括这四种玉饰物:剑首、剑格、剑璏(zhi)、剑珌(bi)。玉具剑是古代佩剑中装饰最为隆重豪华高贵的装饰剑。
剑首是剑顶端的佩玉;这件玉剑首上面雕刻柿蒂纹,《酉阳杂俎(zu)》一书写道:“木中根固,柿为最。俗谓之柿盘。”建筑图案多用柿蒂纹,寓意建筑物的坚固、结实。
剑格指区分剑把与剑身的护手;这个上面纹饰是源自于青铜器上的兽面纹。
剑璏,镶嵌于剑鞘上供穿带佩系之用;
玉珌,是指安在剑鞘尾端的玉制品。这件玉剑珌表面雕刻了非常精美的螭龙纹饰。是战汉时期主流纹饰之一。
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拐;
鞭、锏、锤、挝、镋、棍、槊、棒、流星锤。
十八般武器各有千秋,其中剑的历史很是悠久而作为兵器的时并不长,却在兵器史上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席位,甚至与百兵帅首之刀分庭抗礼。
自秦至宋,其中的变化最多。郑锷云:"若以秦汉之剑与宋时之剑比较,则宋时长剑有二十一寸三分,汉时长剑仅十七寸九分。宋时短剑十五寸二分,汉时短剑仅十寸五分,故宋时之剑较汉时之剑长,且品质更优"。
剑自古被称作百刃之君,意同君子。
少时看武侠,书中绝顶高手都惯用剑。
西门吹雪凭乌鞘独战叶孤城,令狐冲一剑天下无人敌,杨过断臂亦能挥玄铁于千军万马中······
心中就此认定:英雄合该是萧萧肃肃剑气清霜的模样。
这是剑独有的飘逸,亦是君子之气。
最早的剑也曾为战场利器
在刀还未登上战场的青铜时代,剑是常见的武器。
在武的世界唯快不破,剑不走空门,攻防格缠融于一体。
出手变招快狠刁绝,此时的剑体型多厚重,主要功能为搏杀,又名武剑。
中国剑史上有十大名剑
承影、纯钧、鱼肠,干将、莫邪;
七星龙渊,泰阿、赤霄、湛泸、轩辕夏禹。
或是在传说中,或是在史实里,它们都曾书写过传奇!
铁制的兵器也登上了舞台,或许对于青铜兵器的锻冶技术已累积了足够的知识,又或许摺叠钢的技术本来就承袭自打造青铜兵器的经验。无论如何,这个时期的钢铁兵器,其水准的确领先了全世界一大截。著名的铸剑大师如:欧冶子、干将等人,炼就一批千古名剑:干将、莫邪、湛卢、巨阙、纯钩、龙渊、太阿、工布、鱼肠等,即使实物不存,它们的赫赫威名仍令我们心驰神往。
《吴越春秋》中记载薛烛评纯钩剑:"光乎如屈阳之华,沉沉如如芙蓉始生于湖,其文如列星之行,其光如水之溢塘,"此外,太阿剑"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工布剑"文若流水不绝",以及:龟文、缦理、列星、溢水、冰释、高山、深渊、水波、珠衽、流泉等等形容,均是指剑身上的摺叠花纹而言,当我们看到古代刀剑上的花纹时,才能体会古人所言实非虚语。
剑由武剑衍变为文剑当从三国起
汉末分三国,战事频仍,兵器的迭代升级异常迫切。
刀,作为武器大放异彩开始取代剑的地位。
汉魏之后,道教兴盛,修道士融道法于剑法,剑逐渐变得缥缈起来。
至于李唐,剑已然成为文人武心的外化。剑,不仅被视作武器,更被灌注一股浩然正气。
剑侠小说的出现,更让剑文化与侠文化融为一体
剑,成为侠义的表征,在文人的笔下幻化成奇。
酒中仙李白诗中多处有剑多处有侠
其大块之噫气酣畅淋漓,读罢好似畅游仙侠奇境,令人不免拍手叫绝!
然而人人尽知李白诗,却非人人尽知李白剑!
谈及文人之剑,委实绕不开李白······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粟。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李白的诗与裴旻剑舞、张旭狂草并称唐朝三绝
或许是因为师从的裴旻光芒太盛,李白在剑术方面的闪光被掩盖。
其实,李白的剑亦是极好的,十五岁学剑术,遍干诸侯。豪气不输“十步杀一人,疯踏如流星”的侠客!
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从此天涯浪客,山水逍遥。
千古文人侠客梦
剑是光明,是正义是文人在精神上寻找到的一种增补。
士为知己者死,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能投笔从戎手持刀枪的文人毕竟少数,无法亲上战场只能囿于纸上江湖的才是现实的多数。
所以,中国文人尚剑。
剑集铿锵柔美于一体,经过文学的渲染,不再限于兵器行伍,逐渐向艺术领域渗透,为文人雅趣之重要物件。
因随身佩戴,多为佩剑。
古人常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
自战国冯谖弹长铗唱归来歌怀才不遇,剑便成为了兼济天下之心的寓所。
从朝堂到江湖,从文到武,太白金羁络骏马,伯玉拔剑起蓬蒿;
少游携剑行天下,稼轩醉里挑灯看剑,随剑气喷薄的是胸中块垒与匡扶江山社稷的豪气!
文天祥曾慨叹:少年成老大,吾道付委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道途艰舛,路远马亡,但剑心在,君子之气便在!
浩然天地间,唯剑而已。
———南阳-古雅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