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共读一本书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体验,因为如果只是只一个人读的话,真的不懂得别人会是怎样的感受,还以为自己这样的阅读感受是不是不太对劲?然后在群里面见了小伙伴们都和自己有着相同或者类似的感受才觉得自己很正常,原来自己并不是一个人。
是的,我想说读这本书的体验真的很不一样感受。一般的我们要看的书,要么是工具书,要么是让自己觉得心情愉悦,能够有所得的书,再就是自己有一个问题要去解答,去追求答案的书,等等。
但是读这本书的体验真的只能用灰暗来形容,甚至是影响心情。所以有人说,读这本书感觉到不适说明你目前的状况还比较正常。
说真的,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郁闷了好几天才缓过来,现在大家又一起共读这本书,我又重新看了看,之前那种不舒服的感觉,稍微少了一些,更多注重了这本书的结构以及作者生活的背景,对这本书的感受也丰富了一些。
首先,这个小说的内容其实不复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求学阶段,步入社会,婚姻失败,最后走向灭亡。
求学阶段叶藏学业尚可,但是他不曾感受到家庭或者朋友的温暖,而他又是衣食无忧,所以这让他愈发敏感。以至于他说不懂空腹的感觉是什么,这样的话在我看来是有点矫揉造作了,我当时的感觉就是饿几天看看有没有感觉?当然一个不想活的人可能真的没什么感觉,这就不得而知了。
他步入社会的带路人是屈木,用交友不慎来形容他遇到的这个朋友再合适不过了。如果没有这样的“带路人”,那些社会的阴暗面大概也不会接触那么多吧,不得而知。
至于婚姻,失败的原因在于他看中的妻子的贞洁遭到了玷污,原本他应该是维护妻子贞洁的第一人,但是他却偷偷的溜走了。然后,让那个可怜的女人在他面前惴惴不安。这样的情节,就读者来说,远不如他杀了那个恶人来的爽快。虽然这再一次写明了他的懦弱的性格,但是也再一次加剧了读者郁闷的阅读体验。
其次,这本书的基调是灰暗。可以说这本书没有一丝阳光的味道,整部书都充满了绝望、悲观和死亡的气息。可以说,把人类最惨的情绪都表达了出来,而且基本贯穿了书的开头和结尾。
这本书里稍感阳光的时候就是他的婚姻,但是他之所以结婚,是建立在妻子的贞节上,这一点又让人觉得不舒服,特别是女性读者。仿佛就在那段时间,他戒了酒,和他认为的贞洁的妻子正常生活了一段时间,仿佛只有这一段是有一点点阳光的味道。
至于他和酒吧女招待之间的那短暂的爱情,原本爱是让人向往的,但是他的躲避爱情的方式,又让读者十分的不舒服。感受到了爱,却选择在爱中灭亡。人类是向死而生的物种,但是在面对死亡这件事情上,总体来说人类并不曾害怕过。但作者就是不想活,是向死而死的人类。所以说我觉得他的整个的心态跟大部分人类都不太一样。
再次,作者是否正常值得探究。书中的叶藏仿佛是被送去脑病医院,现实中的太宰治也曾被人送到精神病院。我在想虽然太宰治说自己不是一个精神病人,哪怕一分钟都不是,但是我想他周围的人,都会认为他的行为和大多数人不太一样,他的行为已经符合了精神病人的某些特点。所以他的所思所想和常人也是不一样。但他又如此有才华,然后他又把自己的想法写了出来,那么,作为我们正常人的读者去接触他,这些看上去很不正常的东西,我们自然会觉得很不舒服,很不自在,这样想着,我觉得自己读这本书感觉很不舒服是再也正常不过了。
其实艺术家的,思维和常人可能大概真的是有一点不一样。就像梵高,他也被人认为是疯子,然后他的作品却震撼了很多人。只能说艺术家,他们所感受到的东西,也许真的跟常人不太一样,他们可能比大多数人更加的敏感。
所以我觉得解读他的作品,如果是从常人的思维来看,确实是有很多不解的地方。但他的文笔是很好的,可以说他是很有文采的人。在他的另外一部小说《斜阳》里,他描写的日本贵妇的优雅会让人觉得如此的美丽,你真的很难想象这样一种天和地的反差都是源自一个人,源自一个对生活如此悲观绝望的人。所以真的很难说他是不是真的疯了?还是只是对这个世界绝望到透顶。
很多人说这部书不适合孩子阅读,尤其不适合那些三观没有建成的人看,这一点我很赞成。因为如果三观没有建成的话,真的不确定会不会受到某些不好的影响。我们这种三观已经建成的人看完都会觉得不舒服,何况是那些还没有建成三观的人呢?
另外要注意的是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短暂的一生,跨越的是日本的战前、战中和战后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日本变化十分剧烈的一个阶段。也就是日本幕府的没落——江户时代。这个时代经历了明治维新和对外扩张到战败。这样的时代,社会的剧烈变化有多大,可想而知。
就太宰治来说,我认为他是生不逢时。如此一个文学天才,在那个混乱不堪的年代,哪能感受到什么人世间的美好?所以他的作品透漏的这些阴郁的气息也是有因可查的。
总的来说,我不太喜欢太宰治的作品。除了羡慕他杰出的文采外,他的那些观点,我是压根不喜欢。我只能说他的那些观点,在我们这个阳光的年代,真是格格不入。
虽然他揭示的人间的悲惨也不是说没有,但这毕竟不是社会的主流,只能说他揭示了人性的另一面吧。但是如果天天去感受这些东西,却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了。
正因为他处于的那个年代,他在文学史上的颓废派的地位应该是没有人可以比拟的吧!因为真的很难一个艺术家会把自己的生活弄到一个这样“凄惨”的境地,然后在这样的境地下去产生自己的作品,可以说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写作吧。当然这值得尊敬,但是并不值得提倡。因为生命毕竟只有一次,如果大家都像他一样不珍惜生命的话,人类该怎么办呢?那人类就真的不是向死而生的物种,而是向死而死的物种了。如果这样的话,何必来人间走这一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