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到一个朋友抱怨,手机偷走了其所有的时间,甚至是睡眠时间。今天一大早起来,就有所感想。现在很多人,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忙碌疲惫,会不自觉的抱着手机放松一下,可是谁知道越放松越不困,当你看了不知不觉一个小时的手机之后,突然发现眼睛如此干涩,精神反而抖擞,明明很累,缺困意全无,只能强制闭上眼睛,艰难地等待困意的再次到来。
当辗转反侧,直至深夜不知道凌晨几点终于睡着时,感觉只是做了一会梦,还没来得及睡沉时,闹铃已经一点也不善解人意的响了起来。你发现自己没睡好,又刚醒来,所以顺手摸到手机再看一会,好让自己清醒一下再起床,于是手机就这样,除了睡觉时与你短暂的分别的一会,成了你一天当中最忠诚最亲密的伙伴。
手机原本是方便人们通讯联络的利器,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涌现,有着更多的娱乐功能时,不知道从从何时起,手机似乎成了人们时刻必备的物品,我们都知道一句名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断网”,甚至很多人都已经忘了,另一句泰戈尔的文学名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手机如此小巧精致,最适合你随身携带,它的内容又如此丰富,似乎有全方面你想要了解的东西。随着互联网发展、短视频资讯的发达、游戏的丰富,手机似乎能够满足你所有的精神需求。在你疲惫烦恼的时候,孤独落寞的时候,亦或抑郁难眠的时候,似乎看一下手机,所有的阴霾就会一扫而光。它似乎能带你逃离真实世界所有的烦与忧。这可能也是很多人对它有依赖的原因。
加之人们工作对手机的需要,我们似乎时刻要关注手机,不能把它束之高阁。在一些工作或者生活的间隙,它似乎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让你形成依赖。比如,跟真正的精神食粮:一本经典的书,比起来,手机短小精悍,装在兜里就可以随行;书携带则需要占用你的小手掌,或者需要你拿一个包,无形中减少了你携带书的意愿;看手机对人们没有任何挑战,把眼睛睁开就可以了,读书则需要你静下心来,需要你用脑子思考,这对你疲劳的你来讲,读书是一种苦力。于是在种种阻力下,你停下了去取书的小手,迫不得已用手机填满你的空闲。
是啊,我们的时间现在是那么的琐碎,我们来不及静下心来去看一本书或者学习一些“无用”的技能。但是手机的不同,他有各种短视频,各种游戏,刚好适合各种短暂的空闲。你似乎觉得自己在充分利用时间了解世界或者放松自己,满满的正能量。可是当我们一天又一天的与手机共处之后,除了了解一些必要的资讯之外,我们会发现很多碎片化的知识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没有让我们养成一个深刻思考的习惯。蓦然回首,我们似乎白白的浪费了光阴,没有充电或放松,反而消耗了更多精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通讯设备如此先进、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各种政治、社会新闻,各种生活趣事,我们每天忙碌的看不过来,可最后发现并没有吸收太多有效的知识。
手机挤占了我们许多读经典名著的时间、充实自己的时间和自我休息、成长的时间,很多人自己不读书,反而视读书的人为时代的异类。可以经常看到地铁上、马路边、还有饭店里,很多人“埋头苦读”手机,如果读书时候的我们,有这么的勤奋,相信很多人的命运将会不同。很多人都称手机里的一些资讯、短视频等,为电子鸦片,没有营养的,同时让人上瘾的。
智能手机给通讯、资讯带来了便利,但对人的影响,还有一些是负面的,尤其是对手机社交、游戏成瘾的一些人。专注在手机世界里的人,加剧了他在家中的沉默,甚至制造婚姻中的冷暴力。冷暴力是婚姻的隐形杀手之一,无声无息让人对婚姻心灰意冷。很多人的婚姻失败,手机甚至难辞其咎,一方专注沉迷在在手里的世界里,对现实的生活一点也不感兴趣,不沟通、不作为,还一副无辜的表情。他会觉得很多人都这样,不正常的是另一方,无事生非,无理取闹。婚姻,有时候就是一个人的独行。
很多人其实原本是不看手机的,甚至是反感的。但人是能被环境所影响的生物,也有少数人,保持清醒,出淤泥而不染,可更多的人会被同化,不知不觉的也会被同化。因为一个人要战胜身边的环境,表现出与周边环境的不同,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力量去抗争。与环境一致,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凭借个人的渺小力量,可能无力改变,比如无法让手机消失、让网络停止。我们控制不了时代,控制不了手机,但我们可以掌控自己。我们可以限制看手机的时间,限制看的内容,让手机发挥更多的益处,而不是浪费我们的时间和生命,浪费我们的精力。
有人典故说如果不想让地里长满荒草,那就种满庄稼。
所以如果不想被手机掌控,就发展更多的兴趣和爱好,比如读书或者学习一些技能,把这个时间占满,然后让手机无处遁形。我们应该想办法与手机和谐相处,而不是被它绑架。应该是我们利用、掌控手机,而不是被手机掌控支配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