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此去欲何?”
“踏南天,碎凌霄”
“如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距离八六版的西游记三十年过去了,我看电视的次数越来越少,用手机的次数越来越多,但每次当我看到《西游记》熟悉的镜头时,依然忍不住停下手中的遥控器。再回看当年的西游记,特效是如此的简单,好多个妖精都是同一张熟悉的面孔。
到如今,我们已经可以不需要走遍大半个中国,一席绿幕就能拍摄出林海雪原和大漠孤烟,我们有足够的摄影师和特效,有足够多的群演,不需要一人多角,但在这个特技如此发达的年代,却再也无法拍出这样的《西游记》。
那时经费紧张,每天五毛钱吃饭预算,四个人,一匹马,一台摄影机,一个摄影师,九九八十一难,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了完成这部作品而已。
我们常常感动于一些情怀,是因为在这个年代,人们越来越难以做到仅仅为了一种情怀而不辞辛苦不求回报,因此当看到这种情怀时,便格外感动。
人们都困惑,为何现在的拍摄技术越来越好,装备越发精良,好的作品却越来越少?
因为观众也孤独。
这个年代的人越发的孤独,我们看惯了各种特效,各种盛世美颜,我们并不缺少那些视觉上的冲击,我们更想看到的是直击心灵的作品,希望看到能够与自己内心深处真正产生共鸣的作品。
每一部作品的大热都不是没有理由,那也流芳百年的经典也绝非浪得虚名,因为他们经得起时间的推敲,他们唤得起心底的感动。
每部作品的背后都着不为人知的心酸,但并非每个故事都有机会讲出来,也不是每个故事都可以被人记住,人们最擅长的事情便是遗忘了。
前两天,六小龄童老师在微博上转发的一篇文章《白龙马已死,孙悟空老去,大闹过天宫的英雄们终于被抛弃在遗忘里》让我们看到了那些老演员现在的境况,西游记的导演杨洁至今还住着一栋没有供暖的筒子楼里,多年后那些带给我们感动的老演员们都已经被遗忘在时间里。最心酸的莫过于杨洁导演在自传中曾写到过的那匹陪师徒四人走过九九八十一难的白龙马。那匹曾经意气风发的小白龙,陪师徒四人跋山涉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拍摄中甚至有好几次都深陷险境性命堪忧,却在拍摄结束时被和道具一起送到拍摄基地供人观赏合影,基地的领导明明答应好节目组好好照料这位陪着唐僧上山下海的功臣,但事实上它却一直被关在一做阴寒潮湿的小洞窟。后来导演再三恳求希望这匹马能够被好好照料,却只得到领导一句“马活不了多久,它也该差不多了”
十年后,杨洁再见白马,它已奄奄一息,它全然不像那个意气风发的小白龙了,只是一个被抛弃的垂暮的老者。她们含泪相望,却不知那已是最后一面。
后来,他不知道被安葬在何处,或许和许多供人参观的动物一起,被抛尸荒野。它也曾历尽久久八十一难,它也曾是那条意气风发的小白龙。
《悟空传》中孙悟空说:从今往后一万年,你们都会记住我的名字,齐天大圣孙悟空。
我以前觉得这句足以撼动天地的话是那样的震撼人心,后来却渐渐觉得觉得,其实这句话是那样的孤独。齐天大圣不知道,一万年后,还会有奥特曼,还会有美国队长,还会有一个又一个的超级英雄出现。孙悟空取得真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斗,战,胜,此乃悟空一生所求,至死方休。而悟空胜得过天地,胜得过妖魔鬼怪,却败给了时间。
一万年后故事还在,但听故事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我是九五后,弟弟零零后,我记得小时候弟弟经常披着窗帘,手里拿着五块钱一根的金箍棒,假装自己是齐天大圣。我的表妹是一零后,她们没有看过86版的西游记,她们不会被那个无所不能的大圣所吸引。
我原谅她,因为不曾了解,所以不曾感动。
这个年代,遗忘是人们最擅长的事情了,当我们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不去忘记,我去山里支教时给孩子们讲课,讲的还是《西游记》,我说,你们去看看86版的《西游记》,那是我看过最好看的电视剧。我希望当多年后我们这一辈人老去后,以后的孩子们的心中依然记得中国有个无所不能英雄,叫做齐天大圣孙悟空。
我相信《西游记》中最后成佛的不仅是故事中师徒四人,也是那些老一辈的艺术家们,他们真正领会了西游记的真谛,懂得佛的精神。他们一直低调又敬业的过着自己的生活,即使人们遗忘了他们,他们始终不曾忘记本心,他们只做好自己的本分,从不曾哗众取宠。
一部好的作品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关注度?销量?在哲思举行的征文活动结果出来后,我们收到很多读者的留言,有的作者说,没有想到阅读量只有两位数,却能够获奖。的确,大多数人的关注固然重要,但真正好的作品是应该值得推敲的,值得品读的,拨开热度和人气的外衣依然能够看到深度的思考。这就如同我来到哲思的初衷,也是我仍然坚持着哲学的原由,即便在这个哲学日渐式微的年代,有那么一群人,即便被人嘲笑成疯子也继续疯狂着,即便身无长物也愿倾尽所有投入到学术研究中。
每个行业都是如此,即使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但他们依旧再这世界的某个角落顽强的存在着。
就像是《悟空传》中孙悟空对着这个世界说的那句话:
“这天地,我来过,我奋战过,我深爱过,我不在乎结局”
这世间总有风雪,亦有人万死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