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PSh心理羊仔(原创文章,转载联系作者)
偶然在微博上刷到《萌宠小大人》其中一个片段。
清南师兄说:
刘涛的育儿做法是教科书式的示范:小朋友吵架互相攻击对方,首先搞清楚事情原委,其次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最后再以父母的立场去开导孩子。正确引导孩子讲愤怒的情绪很好的表达出来,才是应对这种问题的良方。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这个过程。
先是听到了小孩间的谩骂,一个大人闻讯赶来。
一个孩子(泰勒)生气,一个孩子(子琪)哭泣。
泰勒叙述了原委,子琪把他精心做的城堡破坏了,还不把东西还给他。
于是大人说:一件事归一件事,子琪先道歉。子琪道歉了。开始追究脏话问题。
泰勒说:我说对不起,但是我不原谅他。
子琪说:我也是。
刘涛来了,她总结了下,觉得泰勒今天一天事情都不顺利,而他搭的城堡正是他在消化自己情绪的时候,却被破坏了,他很崩溃。
刘涛让泰勒发泄,同时安抚子琪说泰勒并不是针对他。
刘涛希望子琪知道哪里是自己的错,哪里是对方的错。
但发现,当她开始说教的时候,子琪转移了话题,这是孩子的本能表现。
后来,刘涛找到节目组,看视频回放。
事情是,泰勒搭了城堡,子琪过来推倒了,泰勒生气,想要回自己给子琪的魔法棒,子琪不给,打了子琪,并骂了脏话,子琪也学了脏话反击。
看完后,刘涛来到泰勒房间,听泰勒的说辞及生气的原因。泰勒为了维护自己的立场说了谎。
刘涛带他到回放室看回放,理解他当时的愤怒,指出他动手打人是不对的,泰勒说自己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刘涛让她下次再有类似情况,控制住自己,并告诉园长,他的诉求,让园长帮助自己。
可以说,刘涛的这次处理是挺不错的。但生活中,哪里看回放呢?
这种关于两个孩子间的纷争,实在常见。不论在班级里,游乐场,大街上,还是有二宝的家庭里。
更让大家头疼的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相信我,这相当正常。
每个人际情境都能用不只一种叙事来描述,而不同的叙事之间通常有很大差异。——《沟通的艺术》
如果你询问两个正在吵架的小孩他们争吵的原因,那他们一定会绘声绘色地告诉你为何对方应该为冲突负责。
别说孩子了,当我们遇到冲突时,我们有可能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拒绝别人的看法(因为蝶忍的看法通常对自己不利),简单来说,我们常常坚持你错我对!
但事情的全貌,往往很复杂,作家保罗雷斯提出[枕头法],原先是由一群日本小学生发展出来的。
对,在面对冲突时,我们首先最好能意识到,至少有这么五个立场,来扩展我们的认知复杂度。
而不是,像个孩子一样,单一的钻牛角尖,毕竟他们可以称作年纪小,懂的少。
然而,我们学的多了,有可能就想像孩子们说教。
你觉得行得通吗?
对待孩子的纷争或者说情绪,传统处理方法,如下:
1.交换:你不哭,我给你糖吃。
2.责备:你怎么能生气呢?你怎么一直哭呢?不能哭!
3.忽视:你怎么这么烦啊,走开走开,自己处理。或者视而不见。
4.说教:你不应该打人,不应该生气。
你会发现这四个方式是我们生活中相当常见的处理方式。
它有一定的功能性,但是有效性较差。下次类似情况发生,依旧循环此模式。
有时,孩子也可能采用撒谎的方式,来逃避指责和说教。
要不你试试下面这个方法?
心理学上有一种叫EQ情绪处理法,4个步骤:
1.接受:用同理心去帮助孩子描述他的感受。
“我注意到你有这个情绪,并且我接受有这个情绪的你。”“你看来有点难过。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2.分享: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
“原来是这些使你这样不开心。来,先告诉我你内心的感觉怎样。”
孩子越能精确地以言辞表示他的感受,就越能掌握处理情绪的能力。情绪处理好,孩子会平静些,再引导孩子说出事情的细节,好让家长知道该怎样进一步引导孩子。
3.肯定与引导:家长应该对不适当的行为设立规范,有两个明确的范围:一个是可以理解或接受的;另一个则是不能接受或者没有效果的东西。
“子琪破坏了你的城堡你很生气,我明白那种感受,但你打他用难听的字眼骂她就不对了因为她不会明白,下次仍会发生,所以骂人打人解决不了问题。”
注意需要孩子保留他们的尊严、自尊及权利,这样的规范会使得家庭的运作更成功。
4.策划:帮助孩子处理情绪、解决问题,就要询问他想得到些什么,然后与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引导他去发展自己的想法,帮助他做出最好的选择,鼓励他自己解决问题,孩子最后会领悟到:“现在我知道自己感觉糟透的原因了,而且我知道引起这些不舒服感觉的问题在哪里,我应该怎样去处理这些问题呢?”
说实在,也许这对夹在婆媳关系中的男人,同样适用哦~
PSh心理羊仔: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简书心理推荐作者
总有些突发奇想的决定。
想更名,也想尝试其他风格的文章,
现实难捱,笔杆就纵情洒脱一次,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