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现在你买了电影票去看电影,看了10分钟后你觉得这电影太烂了,你会怎么做?是觉得钱都花了,还是看完吧,还是果断离开去做其他事情。再比如看到得到上一篇音频节目标价4.99元,你是觉得也就不到5元钱先买了再说吧,还是会考虑到其他可能存在的成本?对类似决策有没有方法论指导呢?自己决策的依据是什么?怎么评判自己的决策是否是最有利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做决策的两个基本知识。
1. 结果比理由重要
做决策的依据,应该不是理由而是结果。理由再充分,也不一定能作为行动的依据。
依据理由做决策不靠谱的重要原因在于,理由往往是为自己的行动找的合理化借口。我们一般会为自己的行动找理由,并不是有了理由才行动。比如,你想约你心仪的对象晚上出去吃饭,对方说明天还要见个重要客户,晚上需要早休息养足精神,就不出去了。听起来很合理,是她拒绝你一起吃饭的合理理由。其实,可能是她对你压根没感觉,先决定不和你一起吃饭才为拒绝你找到的一个合理化的借口。
2. 将选项换算成价值
对不同的决策进行对比判断时,可以换算成价值来进行投入与收益的比较。面对不同的决策时,可以将每种决策带来的收益和投入成本进行换算,理性分析后再做决策。
其次,要注意做决策时的两个陷阱。
1. 忘了考虑“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大多数人在计算成本的时候往往考虑不全面,忽略了机会成本。在做决策的时候计算机会成本,能帮助我们对决策质量进行更好的思考和判断。开头提到的不足5元的音频书,你是否考虑到了,为了听完这个音频需要花费20分钟左右的时间,而这个时间假如是在做工作可能得收益是30元,30元就是机会成本,那么这个音频的成本应当是35元。
2. 多计算了“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指过去的决策所产生的、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所改变的成本。我们要像经济学家一样,不去考虑已经不能改变的沉没成本,而是面向未来思考,看清楚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去做的事情。这也就是开头提到的,买了电影票遇到烂电影,不要纠结已经无法改变的沉默成本。当然如果当下并没有其他事情可做,觉得继续看下去也没啥,而如果觉得后面2小时可以看一本期待已久的书,那么久果断离开去看书。过往不恋,纵情未来!
怎样做出高质量决策呢?
1. 寻找第三条路
不要被表面的选项困住,主动积极地创造其他更好的选择方案。例如,你需要在外住酒店1个月,预先选好的一家,每天需要200元,但是唯一一点让你不可接受的是枕头太硬。而另外一家舒适的酒店,每天价格是300元。你是将就住200元的还是去住300元的酒店呢?那种更划算呢?其实第三种方案是上街花几十块钱买一个比较舒适的枕头。
2. 16倍法则
好的决策所带来的收益,可能是一般的决策的16倍。为什么是16倍呢?这个数字来自二八定律。比如,公司共100个员工,前20个人创造了80元,剩余的80个人创造了20元钱,前者每人创造4元钱,后者每人创造0.25元,那么前者的价值正好是后者价值的16倍。16倍法则告诉我们必须要从事情的重要方面着手,思考做哪些事情是能够产生最大收益的,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收益,是一个好决策的标准。
最后要注意做决策的最重要一点:决策的制定,一定要诚实有道德。不道德的决策,虽然能获利,但每做一次就损失一次信任,会导致未来的选择越来越少。如果你的决策明天上了新闻头条,而你能为此感到自豪,那么就去做吧。(学习《决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