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朋友圈几次看到有人提到《土拨鼠之日》这部电影,于是就顺手打开手机看了。看完后,第一感觉是,这部片子虽然是讲现实轮回的,但事实上还是在讲一个老掉牙的主题:爱。
男主角,是一位美国州电视台的气象预报员,他对自己生活和工作状况心生厌倦,对周围的同事冷嘲热讽,更是对每年一度前往一座小城采访土拨鼠日的报道工作产生了极大的抗拒,以至于在当天的采访中对着镜头信口开河,随心所欲,完全不尊重同事目瞪口呆的反应和观众收看时的感受。
当然每个人看同一部电影的关注点各有不同,为什么我看到的主题是讲爱呢?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他把自己几十年对心理治疗的经验总结如下,人们之所以产生心理障碍,归根结底是因为缺少爱,而缺少爱让一个人无法做他真实的自己,从而导致各种问题甚至是心理障碍的发生。
电影中男主人公被困在采访土拨鼠日的小城里,日复一日的重复采访和旅馆生活,陷入轮回困境。他以为自己得了精神病,也曾经去看精神病医生。实际上,从电影中他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的态度中,可以看出,是他内在爱的极度匮乏已经让他到了寸步难行的地步。电影的表现方式是,把他困在一个永远都无法离开的地方,不断的重复和轮回这种爱的匮乏的生活,每一天都要被迫过自己极其抗拒的生活,极其厌恶的工作,极其想要离开却根本走不了的地方。
罗杰斯将爱具体总结为五种态度:真诚、尊重、同理心、接纳、积极关注。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这五种态度都可以衡量出一个人的爱的程度。我们来看看电影中男主的表现。
罗杰斯说,爱是真诚。在电影中,男主极其自欺,他狂妄自大,满嘴跑火车,心口不一,明明看不起自己的工作,认为太平凡,对工作厌恶万分,却处处对人吹嘘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气象播音员。
爱是尊重。影片中,我们看到,男主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别人。他不尊重自己的工作,也不尊重同事和一起外出采访的两位合作伙伴。对人一贯冷嘲热讽,对饭店服务生的热情问候粗暴无礼,对提供早餐的老奶奶口出不逊,对街头老乞丐和保险推销员避之不及,一脸冷漠和不耐烦。
爱是同理心。剧中男主,完全忽视别人的感受,对他人处处挑剔,要求,抱怨;在工作中,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一意孤行。
爱是接纳。男主处处抗拒现实中发生的种种变故,路遇暴风雪封路,他甚至和路警争辩自己是气象播报员,更有权力判断危险系数;他讨厌土拨鼠日的采访,在直播镜头前紧皱眉头,满脸不耐烦,满嘴信口开河——直接导致的结果是,他每天都不得不一再的重复这个工作!
爱是积极关注——这条不用多讲了,男主在轮回中,很难看到他对谁包括对自己是积极的态度,他看到的都是缺点和讨厌的人事物,甚至土拨鼠也是。
二
这部电影的有趣之处,就是验证了一条条的自然法则:你抗拒的,就会一直持续,而且会加强;另外一条法则:如果感恩,会给你更多你喜欢的;如果抱怨,连你仅有的也给你拿走。男主就陷入这样一种自然法则的轮回中,不断体验抗拒带来的种种恶果:抗拒什么,就体验到什么,而且每天都重复相同的场景。
这样的生活,当然人会要发疯,比发疯更可怕的是,他还死不了。男主用尽各种能想到的方法死去。结果是当天死了,第二天早晨又复活,被闹钟叫醒,起床,出门,踏进同一个泥雪坑,被保险推销员纠缠,面对他讨厌的镜头,说同样的话……重复,轮回,一天又一天,永无止境。
缺少爱,就会不断重复轮回在缺少爱的生活方式中,无法摆脱,这真的让人绝望。
他不再抗争,消极以对,混天度日,行尸走肉般的活着,还是没有任何改变,轮回在继续。
直到他学会了臣服,接受现状,直到他开始去爱:他开始变得真诚,坦然的接受现状,现实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不再抗拒一切的发生,帮助有需要的人,给流浪汉钱和食物,给服务生大大的拥抱,给早餐服务员老奶奶甜蜜的亲吻,给保险推销员以热情合作的态度,给寒风中工作的同事带来暖暖的咖啡和点心,为了心爱的女孩去学谈钢琴,背诵十八世纪的法国诗歌……一切都开始不一样了,爱,终于让他走出了那个噩梦般的轮回的生活。
结尾出乎意料,男主要找一栋房子住下来这里不离开了,他要和相爱的女人在这里生活一辈子!当一个人的意识改变了,有了爱,地狱瞬间变为天堂。
从电影中,我们会领悟到,其实不断轮回也是一种爱,是爱的功课,爱的挑战,直到教会一个人如己所是,直到学会爱自己。
这是自己给自己的意识成长和跨越小我的礼物。
爱,造了轮回,斩了轮回。
爱,认识了自己,救赎了自己。
爱,就是你自己。
三
如己所是,做自己,原本是非常简单的,因为你本来就是你自己。
做假我,做别人期待的人,才是复杂困难的,因为你要模仿、观察、揣摩,复制,改造,整改,太对太多要做的工作……所以,不做自己才难,不是吗?
但为什么在现实中却恰恰相反呢——按别人的期待随大流很容易,而做自己很难呢?
因为做别人做假我,虽然制造过程复杂又困难,但是因为习惯了,就会产生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和熟悉感,不越雷池半步,虽然不满足,但是安全可控,容易操作,就像操作一台性能熟悉的电脑一样。
而做自己,却很容易受伤,受骗,受损。小时候各种做真实自己的痛苦体验至今犹在,让我们把自己的真我一层层包裹起来。那个真正的自己,被紧紧的裹在最里层,被彻底遗失了。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了,那才是爱发出的地方。小时候我们从来都不缺少爱,直到我们被禁止做自己,被要求做别人开始,我们的爱开始退缩,封闭,包裹,压抑,隐藏,消失在一个再也触碰不到的地方。
做假我的最大代价就是,总有一天会感到爱的匮乏,让他无力继续支撑这个假我的沉重外壳,尽管有很多貌似可以支撑的东西:权利,名望,成功,财富,甚至是你口中炫耀的的婚姻和美满的家庭,但没用的,你无法欺骗自己的心。于是,向外索取爱,控制爱,各种爱恨情仇的剧情上演,一定是必然的结果。
电影中表达的这一点,非常清晰,因为男主没有爱,所以,他挑剔,抱怨,要求,玩世不恭,冷嘲热讽,信口开河,我看到的是,一个掩盖在玩世不恭和狂妄自大的外壳后面,多么饥渴爱而又绝望的灵魂啊。
《土拨鼠日》与其说是一个轮回的故事,不如说是一个人成为自己的英雄之旅。这个断轮回的过程,是自我超越的旅程——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小我意识,跨越提升到无条件接纳现实的爱的意识。
这个旅程,层层剥壳,层层蜕皮,置之死地,破碎重生,不但很难,而且很痛,哪有什么轻而易举的自我超越?跨越痛苦是瞬间的,但跨越的过程却不可能轻松愉悦的。
四
作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大师,罗杰斯发现人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来看他,归根到底,是因为缺少爱。当爱变得匮乏不再流动,生活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以至于发展为心理心理症状,心理问题本质上是缺少爱的象征性表达。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成为一个人》的文章来表达这个观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也说过:“在所有的心理症状背后,都是对生命意义的探求”。生命意义是什么呢,最首要的就是成为你自己——如己所是。
如己所是,是不是就是随心所欲做自己,像电影中的男主那样?当然不是。做自己,是不是就是要很开心没有痛苦,当然不是。如己所是,就是你是怎样的就是怎样的,无论快乐还是痛苦,允许,接受,不抗拒。这是对自己的真诚,对自己的尊重,是对自己的无条件接受。但同时你信任所有的感受都是自然的,也都是会改变的,这是对自己的积极关注;当你痛苦时你觉察自己处在痛苦中的体验,对自己有足够的的同情和陪伴而不是排斥,这是对自己的同理心。
当我们如己所是的做自己时,就可以用真诚,尊重,同理心、无条件接纳和积极关注来对待自己,这就是真正的爱自己。
发展这五种态度,最简单的也是最直接的,就是自我觉察,每当一件困扰自己的事情发生,问自己:我这样做,对自己和别人真诚吗?我尊重了自己和别人吗?我能够觉知、理解和接受自己此刻的真实感受吗(喜怒哀乐)?我是接纳当下还是在抗拒一个简单的事实?我对自己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态度?每一刻,我更愿意选择开心的还是痛苦的态度?我更喜欢让自己活在一个受苦不断轮回的世界,还是一个喜悦不断涌动的世界?
日复一日,就像一个断轮回的游戏,就像一个戒除受苦瘾头的竞赛,认真而不当真。
徐峥主演的电影《人在囧途》也表达了相类似的主题:只有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意识,学会爱,学会尊重、真诚和理解自己和别人,才能走出轮回,走出人生的困境。
这篇文字,内容不算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但很契合当下很多共识性现象的发生。电影不仅仅只是虚拟的剧情,它也正在很多人的现实生活中同步上演和轮回。那就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体验到男主一样的困境,更多人的是在心理上陷入这样的困境(据2019世界精神卫生日统计,我国精神疾病的人口已经达到1.43亿)。看看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有多少人正在重复过着和男主一样的生活,日复一日的被各种理由和原因困在原地,重复着极其抗拒的生活,极其抗拒的工作,极其抗拒的现状,直到感觉要发疯……解脱之道就是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小我意识,找回爱,找回自己。
愿这部电影,能够帮助人们看到一种可能性,选择在每个人自己的手中,让爱做自己生命的主人,让爱成为最真实可触的力量,助你走出生命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