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怀左
01
当村上春树跑步的时候,他在谈些什么?
他说:“老实说,跑步时思考过什么,我压根想不起来。”
想来很多人对作家的生活方式怀有非常大的兴趣,觉得作家的生活充满了神秘感,久坐、沉思、烟雾缭绕、偶尔也和自杀相关。
相比之前很多作家,村上一直跑步的行为难免有些平常化(或者在别人眼中是另类的作家),那么,作为作家的村上,跑步时到底在思考什么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村上特意写了一本书,当然跑步其实也只是一个点,再加上生活、写作、思考、人生,连点成线,再构成体,于是有了这本《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我跑步,只是跑着,原则上是在空白中跑步,也许是为了获得空白而跑步。
这里,村上还有一段绝妙的描写:跑步时浮上脑际的思绪很像天际的云朵,形状各异,大小不同。它们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然而天空犹自是天空,一成不变。云朵不过是匆匆过客,它穿过天空,来了去了,唯有天空留存下来。所谓天空,是既在又不在的东西,既是实体又不是实体。
其实哪有那么多特殊,哪有那么多为什么,某天他突然想写作了,于是就去写了;后来想跑步了,所以跑步生涯也就开始了。想到就去做,这就是村上选择的方式。
想到,感兴趣,喜欢,热爱,所以一直坚持。
就是这么简单。
02
关于这本书,村上说:我写小说的许多方法,是每天清晨沿着道路跑步时学到的,是自然地,切身地,以及实际地学到的。我想把这二十五年来一面在路上奔跑,一面片段式地思考的东西集结成书。
想来就像毛姆所言:“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出某种类似客观认知的东西来。
这让我想起了我从大学到现在,每天晚上从图书馆往宿舍走时的那条路,有路灯,马路上有车,有自己的倒影,也有耳机里响起的音乐。什么都不想的时候,想法却最多,来来往往,飘忽不定。也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反而收获最多,虽然在行走,但类似于冥想。
我很喜欢村上的一个句子,他说:“思考人生时,我不时觉得自己只是一根被冲上海滩的漂流木。从灯塔方向吹来的信风摇曳着桉树的梢头,沙沙作响。”
被命运安排,但也有自己的安排。
于是他在看球赛时因为想到写作而开始写作,之后觉得需要锻炼而开启了跑步生涯,在自己经营的小店步入正轨时因写作放弃了生意……这都是他自己的选择,命运仿佛从天空飘落,而村上选择摊开双手,接住了它。
每一个选择都会决定未来的路,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也是自己的上帝。
有人劝他可以一边经营小店一边写作,或者先将店托付给别人,但他都放弃了,觉得这是一种讨巧的选择,要做事,就应该放下包袱全力以赴。我喜欢他的选择,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竭尽全力埋头苦干还是干不好,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撂开手。然而,如果因为模棱两可,三心二意以失败告终,懊悔之情只怕久久无法拂去。
他有一个好妻子。
他对妻子说:“姑且给我两年的自由。如果不成功,再在哪儿开家小店不就行了?我们还年轻,可以从头再来。”
妻子说:“好。”
03
关于跑步,因为我最近一直在跑步,所以有很多亲身体会。
今年一直没怎么锻炼,七月开始,我每天晚上九点多在学校操场慢跑。武汉天热,即使在夜晚依然在30度以上,而最开始的时候,我一公里需要花七分钟左右。
按照村上所言,先跑量,在不断的奔跑中肌肉会逐渐强化,然后再提速。我在一口气跑到五公里,之后一直按这个量跑,于是断断续续20多天后,慢跑一公里跑到了5分30多秒。
数据的提升让我欣喜,原来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坚持和有意识的锻炼,亲眼见证自己的小小蜕变。往后找那个感觉,就像村上在书里讲的:我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是那么一丁点儿,才更为重要。在长跑中,如果说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
他有他的跑步计划:每周六十公里,一个月大约二百六十公里,于村上而言,这个数字便大致成为“跑得认真”的标准。他平时慢跑的速度为六分钟一公里,参加马拉松时基本为五分钟一公里。这个水平我现在只能观望,默默点赞。
跑步这件事,像其他一切好事一样,最开始是最难的,之后越来越简单,身体适应节奏,心理逐渐接受,所以便由“折磨”变成了享受。
这里面最开始主要是身体的原因,身体是极为事务性的体系,只有耗时费日,断断续续地、具体地给它痛苦,它才会认识和理解这信息,才会主动地接纳给与它的运动量。从另外一个方面讲,肌肉同有血有肉的动物一般无二,它也愿意过更舒服的日子,不继续给它负荷,它便会心安理得地将记忆除去。
想来也是这个道理:轻松的道路往往越走越艰难,而艰难的道路往往会越走越轻松。
虽然有时候跑步到最后会觉得很难受,可是当你不顾一切地坚持跑完,便觉得仿佛所有的东西都从躯体最深处挤榨了出来,一种爽快感油然而生。
这也是真正享受这项运动的人,才能体会到的幸福感。
04
关于生活的些许感悟,村上在书中也分享了很多。
他很看重独处,因为他天生就有喜欢独处的因素在性格里。“每天有一两小时和谁都不交谈,独自一人默默跑步也罢,四五个小时伏案独坐,默默地写文章也罢,我都不觉得难熬,也不感到无聊。”
一个人做事,可以想到很多很多,而一群人热热闹闹之后,留下的只是冷清和空虚。可能这也是他坚持关闭小店的原因,那之后他有了自己的生活节奏,早起晚睡,写作、跑步、读书,尽可能推掉一切不愿意参加的聚会和活动。
他说艰辛的生活体验是写作的基础,也正是早些年经营小店的经验,让他体会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接触了很多人,看尽人间百态,也为他之后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原型基础。
他把小说家看成了一个职业,对于书的销量或者各种文学奖,他觉得无所谓成败,最主要的,一方面是读者的认可,另一方面是自己内心的认可。别人大概怎么都可以搪塞,自己的心灵却无法蒙混过关。
在这层意义上,写小说很像跑全程马拉松,对于创作者而言,其动机安安静静、确确实实地存在于自身内部,不应向外部寻求形式与标准。
提到学校时,村上的观点和很多杰出人士的观点是一样的,他觉得:学校这个地方,是一个进入里面学习些什么,然后再走出去的地方。
我对死记硬背的知识点不感兴趣,而对感兴趣的领域和相关的事物,按照与他自己相配的节奏,借助喜欢的方法去探求,往往能极其高效地掌握知识和技术。我读了很多名人的传记后,发现他们都是这样过来的,专注于自己真心热爱的领域,而忽视学校统一规定的条条框框。
因为只有热爱,才能长久。
人生来如此,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下去,不喜欢的事怎么也坚持不了。我们经常讲坚持,但很多事情,并非只凭意志坚强便可以无所不能。
最后的最后,还要归于自己的心。
05
再一次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还是真诚,走心,不摆架子,想到什么便说什么。
记得书中有一个例子,村上说他有时候也会因为疲惫而不想跑步,于是他就这个问题采访了专业运动员。结果遭到了人家的怒目相对:“这还用问吗?这么白痴的问题!”
读起来很好玩的段落,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种小心思,也会琢磨比我们优秀的人他们是怎么考虑的,他们有没有不想工作的时候呢?这是一种好奇心,也是一种悬着不敢放松的状态。
但收到肯定回复后,心情就瞬间放松下来了。
很多人也对作家的生活状态感兴趣,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近距离地了解村上作为一名杰出作家的生活片段和心路历程。抛开作家的生活,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会遇到我们几乎都遇到的问题,然后用自己的态度和选择去一一面对。
有人问他一直作为诺奖的陪跑者会不会很遗憾,他说收到读者的肯定,才是最珍贵的。跑过挪威的森林后,想必他收获了更大的天空。
有时也会经常看到他的照片,或跑步,或沉思,或一个人于午后静静读书,那时候也会想,村上到底在思考什么呢?
可能他会回复我:“思考过什么,我压根想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