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纳川 图部分来源于网络
去山城重庆,实在是个临时的决定,重庆回长沙有特价机票,加上有一位在重庆上大学的儿时好友,就当天上午买了票,向山城进发。
作为一个在华北长大的孩子,对西南着实不太了解,成都和重庆的距离没有我想象中的近,但不管怎么样,怀着对陌生城市的好奇和对熟悉游人的思念,说走就走。
八维立体城市
我从重庆北站坐轻轨到较场口,在牛角沱转线的时候就被美丽的夜景吸引住了,远处灯光交相辉映,近处有桥飞跨江面,往下望是江岸,整个轻轨悬在空中。
因为12月25日圣诞节交通限行,所以我不得不提前两站下,本来盘算着骑共享单车到瓦舍国际青年旅舍,但是一出站,发现没有共享单车,而且整个道路拐来拐去,上上下下,我只能屈服于八维立体城市——重庆。
我以往在北方所见到的城市大多时在平原或者盆地上建造的,没有体会过这种楼依山而建,路从楼中过的景象。
瓦舍一夜
我到瓦舍的时候十一点,大厅一侧一桌狼人杀玩儿的火热,另一侧在打升级,还有三三两两聊天的小伙伴。
瓦舍的位置离解放碑、朝天门、小什字比较近,价格40元起,所以比较适合穷游党。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从一楼到四楼楼梯间的墙绘,以及墙上之前留下的明信片和照片,每一张后面都是一个故事。
让我很可惜的是这里的书架上书很少,也没有什么有趣的书,应该是没有打理这部分。等狼人杀玩儿完,我和三个房友在大厅聊了很久,一直到一点半才去睡觉。
都是不知道名字的陌生人,有在公司工作,有在政府纪委,河北、福建、广东,天南海北的聚在一起,三两个话题,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经历的人就会有许多不同或者相同的看法,不知不觉就聊到深夜。
嘞是雾都
早上起来,直接去了磁器口,和朋友约在这里碰面,算起来从初中毕业到现在六年多就只在寒暑假见过两三面,在异地重逢着实不易。
在轻轨上往窗外望去,就白茫茫一片,和夜景的璀璨完全不一样,一切都隐在雾里,大概是重庆地处两江交汇之处,多雾气,且多山地起伏,不易散去,才会有如此景象。
我们在磁器口碰面,一路走一路聊,聊过去,聊未来,总有许多话说,感觉还是从前熟悉的感觉,但是都变得成熟起来,能看穿一点人生的雾了。
从正门一直走到江边的老渡口,完全看不到江面和对岸,和喧嚣的游人店铺相比,那里一片寂静纯然。突然一句话“嘞是雾都”,我笑了。
火锅+串串
我们去了较场口附近的江二娃串串店,这是老友和队友们在重庆三年吃出来的经验,据说附近的佩姐火锅店也很火,中午一点多排队一百多桌能排到晚上十点。
我觉得火锅和串串应该是融入到了重庆人的骨子里,就和山西人的陈醋、山东人的大葱一样,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串串想吃什么拿什么,直接整串倒放在锅底里煮,吃完秤竹签结账。吃的时候配上芝麻油加葱花蒜泥的料碗,喝维依花生奶,薄薄的牛肚和猪脑花是我在北方很少见到的,吃不饱的话还可以要炒饭,吃的浑身发烫,辣的流出眼泪。
友人说火锅串串这些最早是从渔民流传出来的,渔民在船上用加了调料的锅底煮涮食物,辣椒多就是为了除湿气,没去一探真假,但是细想也有些道理。
了解一座城市
午饭过后休息片刻,我们径直前往三峡博物馆,这里同样是重庆博物馆。
我一直觉得想要了解一个城市,一定要去一个城市的博物馆看看,看它一路走来遇到过怎样的艰难坎坷,又创造出怎样的辉煌成就,那么你就懂了它。
我很庆幸,能够在这里待一个下午,从《壮丽三峡》到《远古巴渝》,再到《重庆·城市之路》,都让我获益匪浅。
《壮丽三峡》的馆区展示了三峡壮阔的波涛,水从山中来,船在天上过,亿万年前的地质运动造就了如今的三峡。黝黑的身体,悠长的号子,纤绳仿佛要嵌进骨子里,川渝纤夫就在这三峡绝壁边,迎着长江而上,拉出一条航线来。
《远古巴渝》则展示了远古时期巴渝地区人类文明的诞生和演化,山谷间吹着远古的风霜,赤裸着佝偻着的身影,在数万年间一步步站了起来,高举起火把标枪,将足迹踏遍巴渝故地。
《重庆·城市之路》介绍了重庆从最初两江交汇处的一个小的聚居地逐渐向西向北拓展,在抗战时期作为大后方顽强的面对日机的轰炸,建国后又建设起重庆钢铁厂等一些系列基础工业,一步步发展出现在这个现代化城市。
我一边参观学习,一边还能给友人讲上一些学过的地质学、植物学、鸟类的知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总能在不经意间起到作用。
我没有去朝天门,没有去解放碑,没有坐长江索道,没有看洪崖洞夜景,也不曾登高南山一棵树,更没有看川美涂鸦墙。但是我觉得这一天很满足,有多年未见的朋友陪着,我稍微了解了山城重庆,有一个粗浅的印象。
其实所有的旅行,都只是留下一个印象,因为你看到的永远只是外在的,你是一个过客。只有真正在那里生活过,把自己的生活融入到一个城市的节奏中,朝朝暮暮,风风雨雨,还见证过这个城市的改变,那你才真的懂它。
我在很多地方生活多,多是北方的城市,城市周围或是望不尽的田野,又或者以山划定城市的界限,也有拥抱着河湖而建的水乡。从未见过山城重庆这般的城市,遂有了难忘的山城印象,可能因为我是一个在北方长大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