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是中医或者说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部分,通过《本草日记》记录自己了解和学习中草药过程的所见、所思、所想,与大家分享讨论。声明一下:本人非医学专业人士,受限于资料和个人理解,文中观点和内容仅供参考和讨论,欢迎批评和探讨。
《精编本草纲目中草药》第二卷是金石部[1],记录了紫石英、雄黄、石膏、滑石、阳起石、磁石、代赭石、凝水石、石硫磺九种药材。摘录其中的雄黄和石膏,一起学习一下。
另外,查了一下金石之功原意是指记录在钟鼎、碑刻上的功绩,这里乱用做金石部草药的功效。
雄黄
雄黄,中药名。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族雄黄,主含二硫化二砷(As2S2)。分布于湖南、贵州等地。具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之功效。常用于痈肿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疟疾[2]。
【气味】苦、平、寒,有毒。
【主治】寒热、鼠瘘恶疮、头风眩运、……
【单方验方】蛇咬伤
雄黄、五灵脂、白芷、贝母各等份,共研为细末,每次6克,白酒适量煮热后调服。又以白矾用滚水泡化后洗患处……
石膏
石膏,中药名。为含水硫酸钙(CaSO4·2H2O)的矿石。石膏生用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煅用具有敛疮生肌,收湿,止血之功效。常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3]
【气味】辛、微寒、无毒。
【主治】中风寒热,口干舌焦,解肌发汗,除胃热肺热,……
【单方验方】脑炎发热:石膏50克,金银花、连翘、玄参各20g,栀子15克,生地黄25克,水煎,频冷服,连服2~3剂。
【食疗药膳】石膏豆豉粥
原料:石膏60克,葛根25克,淡豆豉、麻黄各1.5克,荆芥5克,生姜3偏,葱白3茎,梗米100克。
制法:石膏、葛根、淡豆豉、荆芥、麻黄、生姜等洗净入锅,煎取汁。滤清,梗米淘洗净入锅,与药汁、生姜、葱白煮成粥食。
功效:发汗清热。
适用:感冒引起的高热不退、肺热喘急,头痛、烦躁、失眠、口渴、咽干等。
【随笔】
中药的煎服之法
我们常见的中药用药方法为内服,内服的药多为煎药,就是用水浸泡药物,然后煮沸,过滤后的药汤服用。
根据药效不同,煎的时间不同。清热发散类的药物时间略短,煮沸后15-20分钟;一般调理类药物,煮沸后20-30分钟;补益类药物,煮沸后30-40分钟。第二次煎煮比第一次时间略短5-10分钟[4]。
还要注意芳香类药物如桂枝、薄荷、佩兰等易挥发,要等其他药煎好前5分钟入锅,这类药物一般会标注“后下”。
其他用药方法
中药的给药方法分为内部和外用,内服除了煎服的的汤剂外,还有丸剂、散剂、酒剂。后来随着制药技术进步,中药也出现了冲剂、糖浆、针剂、片剂、胶囊等。
外用方法包括:局部涂搽、敷贴、熏洗、点眼、吹喉、滴鼻、灌肠等。外用药具有解毒消肿,化腐排脓、生肌敛疮、杀虫止痒、止血止痛等功效[5]。比如:云南白药、膏药等。
中医药的急症治疗
社会上对中医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中医适合看慢性病,没法治疗急症。历史上到近现代,中医并不缺少临床急重症的治理理论、方法和实践。中医在20世纪中叶前仍是大多数中国人治疗疫病和急症的第一选择,当时也出现了一些代表性的医家,如上海的丁甘仁、曹颖甫、张骧云、严苍山等,均以善治急性热病而驰名海内。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在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急症方面都取得过可喜成果。如重庆治疗感染性休克,天津、遵义对急腹症的研究,上海治疗高烧及感染性疾病,天津抢救“三衰”(心衰、肺衰、肾衰),河北石家庄治疗乙脑等,都取得了好的疗效[6]。
虽然相比前些年,大家对中医的认识有些转变。但治慢不治急、养生保健,还是现阶段国大众对中医药的主要印象。希望看到中医药在急重症治疗上更多的实践、其他发挥更大的作用,引导社会更加客观的看待、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医学。
参考资料
[1]周重建、高楠楠、谢宇,《精编本草纲目中草药》,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10.
[2]百度百科:雄黄.
[3]百度百科:石膏(中药).
[4]百度百科:煎中药.
[5]百度百科:外用中药
[6]重视中医急症治疗,新华社客户端,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