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谦之是阳明先生非常优秀的弟子,也是阳明心学重要的传承人之一。他深得阳明先生的真传。在这篇文章里,阳明先生收到周谦之的来信非常欢喜
周谦之在给先生的信中提到学而时习之的“学”的时候呢,表达的非常的清晰深入,阳明先生也非常认同周谦之的观点
后世人心陷溺,祸乱相寻,皆由此学不明之故。只将此“学”字头脑处指掇得透彻,使人洞然知得是自己生身立命之原,不假外求,如木之有根,畅茂条达,自有所不容易己
先生说,后世人心险密,祸乱不断,都是因为圣学不能昌明的缘故,为什么圣学不能昌明呢?因为当时做学问的人,他们对于学的理解大部分理解为向外学学知识、学文字、学文艺学语言。其实呢,这个学呢,不仅仅指的是四书、五经的这些文字文艺,更重要的是呢,圣贤之学没有对真正的学的主旨彻底地了解
周谦之在讲学的时候,他把论语学而篇里面讲的这个学而时习之常讲的非常清晰。这里的这个学是向内求,那么儒家文化的这个学是去除心中的私欲,存养心中的天理,致得良知,走上成圣成贤的大道,这才是真正的“学”
明白这一点,所谓的不亦乐乎,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就都明白了。都是一回事儿。阳明先生所倡导的向内求的理念,完全传承了儒家文化的精髓。那么,真正领悟学而时习之的这个“学”字,不是外求,不是去学外面的知识,去学四书五经的那个内容,即便是学那个内容,也不是为了学而学,而是为了能够致得良知
通过每一个当下,能够看向内看,看自己是否是一个真正知良知的人。真正是透过这个,透过这个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致得良知,让自己的心更加的纯粹透彻,这才是我们真正学习。
真正的学习。当我们真正在自己内心上去学去私欲的时候,就是在道上践行的时候,真正致得良知就会了悟世间一切规律,看清一切真相。那么,所有的发生呢,都将会以对的方式呈现
大家都知道,明朝阳明先生生活的那个年代,一个人要想成功,可以说渠道并不是太多。最重要的渠道呢,就是考取功名。而考取功名就是读四书五经这些经典要学,但是学经典不能够把焦点放在文字文艺上。那样呢,就是我们所说的手指指月指飞跃了。大家呢,就是研究这个手指,他以为这个手指就是真正的月亮。那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圣字怎么能够长明呢?那么,我们了解了这个根本,向之求理于事物者,物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我们只需要在心上求就可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本身都有一座无限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今天我们说要想解决我们生活中的所有的问题和烦恼,其实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内求。因为所有问题、所有烦恼是从我们的大脑里面产生出来的,所以有问题就要看自己。看自己是用一个什么样的观念、标准、经验、看法来看待这一切,从而制造了我的世界中的所有问题。如果这个方向错了一切无解,我们真正在生活中去践行,在心上下功夫,真正致得良知的时候,我们再去看这个文字、语言,我们才能够真正的透彻明白,圣贤传下来的这个智慧是真正的大智慧,是真正让我们走上圣贤之道的光明大道。否则的话呢,只会停留在那个概念上面,它是不能够解决我们真正的问题的
先生说,树只要有根,只需要在根上下功夫,在根上去培用灌溉,自然枝叶茂盛,根上下功夫。当我们真正在根上下足功夫的时候,其实根本不用去考虑枝叶花果儿的问题。那么这些花果一定没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在枝叶花果上做一些无用功的话,那么反而这个枝叶花果它是长不出来的
我们来看第二段,某近来却见得“良知”二字日益真切简易,近来越来越体会到良知两个字的真切简易,这句话向我们透露的信息是什么?
阳明先生到了晚年其实已经是开悟之人,可以说已经是圣贤了。但他仍然不断的去用功,不断的去体悟圣贤的学问,而且越来越体会到良知二字真切简易其实就是那个天机,它是一切的那个根本
先生说,朝夕与朋辈讲习,只是发挥此两字不出。每天与朋友包括学生讲习学问的这个过程当中,他发现所讲都不超过这两个字,就是良知。所讲的一切只不过是对良知的阐发而已,即便是运用,也只是良知的妙用
为什么呢?缘此两字,人人所自有,故虽至愚下品,一提便省觉
阳明先生晚年提出致良知,他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简单直接透彻真切,能够表达圣贤学问的概念
那我们一开始知道就是去私欲存天理,后来呢,我们知道天理即是良知。当阳明先生真正体悟到致良知这三个字的时候,他真的是非常欢喜,感觉到太真切了,就是他了。这是因为良知呢,人人本有每一个人内心的良知都是一模一样的,不管你是所谓的好人也好,坏人也好,哪怕是那些强盗小偷,他们内心的良知呢,也是和我们一模一样的。就算是最为愚笨的人,稍加提醒他就能够明白,因为你只要做的事情是符合良知的,那么每一个人呢,他内心的良知都会产生一种共鸣感
就比如说,我们去大街上捡垃圾,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这是一种符合良知的行为,人人觉得都可以。比如说,我们讲诚信,守承诺,那这也是一种符合良知的行为。那么,人人听到这个以后,他挑不出毛病来,他觉得就应该这么干。这是良知的共鸣,致良知的学问能够在今天这个社会大行其道,就是因为一个人只要致得良知,不管是自己的家庭、事业啊,人际啊,人生甚至国家世界所有的问题就会全解,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只要我们做事情符合内心的良知,那么绝对不会违反法律法规道德。任何人看到以后,体验到以后,接触到以后,他内心自动会有一个共鸣感,觉得这样做就是对的。所以,杨先生说,良知之学,即便是最愚笨的人,稍加提醒他也能够明白。后面杨明先生又说到,若致其极,所以圣人天地不能无憾。故说此两字穷结不另外一个方面呢,是对于良知之说来说,就是要想完全的智得良知,即便是圣人也不能说他都全部做到没有遗憾了
所以说良知二字永远也说不尽,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致良知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杨先生在这里举了一个例子,他说,
近有乡大夫请某讲学者云:“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的?”某答云:“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的!”
因为后世这些作秀的人,他们还是怀疑,因为他们以为这两个字不足以穷尽天下所有的理,那么都是因为呀,他们还没有真正的去进行实际的体悟的
阳明先生说,最近呢,有一位乡里请我去讲学,他就问我,因为我在讲学的时候呢,只讲致良知,。他就问我,先生啊,除了良知,咱还有什么别的可说的吗?先生就回答他说,除了良知,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能够深切的体会到杨先生晚年对于良知之学是非常的笃定,没有任何的犹豫、怀疑或者丝毫这个不笃定的面。所以在这里呢,也给到我们一份巨大的信心和力量,今天我们学习成长甚至修行,其实不用想别的了,就在致良知这条路上下功夫,就在良知之心上下功夫。此生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致良知
当我们有这样一个方向的时候,我们真的就在成圣成贤的这条光明大道上开始了垂直攀登。良知二字是我们所有学问的那个根,是每一个人生身立命的根本
我们看最后一段。后世大患,全是士夫以虚文相诳,略不知有诚心实意。流积成风,虽有忠信之质,亦且迷溺其间,不自知觉
阳明先生说,这个后世最大的问题呀,当然也包括今天我们今天这个现实社会当中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人们以虚文现况,什么用一些所谓的文字语言来自我欺骗,把焦点就是放在刚才上面所说的文字文艺上。我记得有一次我做一个专题讲座,内容呢,讲致良知这三个字比较多,说的比较多。后来有一位同学在答疑解惑的时候就问了,他说,老师,你说的致良知这么多,你是不是对致良知的致良知太执着了?我说这个问题问的好,因为当他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很肯定他以为致良知是致良知这三个字,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致良知。所以他认为我对致良知这三个字太执着了,就在文字语言上去执着。是其实呢,我们这里所说的质量这三个字,它不是一个概念,它是一个实学,它是一个真正在生活中每一个小事儿上,每一个当下,每一个时刻下功夫才可以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致良知,什么是真正的诚意正心。我们真正在这个致良知上执着,那不是执着,那是一份坚持,一份精进。所以我们不需要有任何的担心。咱们先生说到后世这些做学问的人不能够诚实的在心上下功夫,而且慢慢的形成一种这种这种惯性或者这种风气,甚至有素质很高,品质不错的人也被迷惑沉迷其中了。那如果是这样的话呢,事故以知为子则非孝,以之为臣则非忠。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知良知的话,我们是没有办法真正的做到这个忠孝,那个可能只是一个表面文章,所以说这个非常非常的严重
杨先生在这里也给出了一个解药,这个解药就是今欲救之,唯有反朴还淳是对症之剂,故吾侪今日用工,勿在鞭辟近里、删削繁文始得
先生呢给出这个解药,就是要反朴还淳,回到那个本源上,就是真正的自省利他致良知。只有反朴还淳才是对症的良药,才能够真正挽救这个乱象。今日我辈用功一定要:鞭辟近里,消减繁文。只有这样才行,不要把焦点放在那个文字语言上,放在那个表面的这个功夫上面,叫一本正经,一门深入就可以了
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概念已经够多了,我们真正的要去通过践行体悟到什么是致良知,然后我们再看这个文字语言,才能够真的看到圣贤想告诉我们的不是那个文字语言,是文字语言背后的那颗良知之心,圣贤只不过是把自己践行体悟到的。用这样的一个文字语言把它传承下来了。那我自己并不是学习传统文化的科班出身,甚至我在2009年之前我都根本没有接触过传统文化。那怎么走上这条传统文化的路呢?其实就是自己先在生活中去践行,我寻找人生的大道到底是什么?人生怎么样才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人生的终极目标又是什么?在去寻找的过程中呢,先是理上明,然后呢,意识上没问题了,然后呢,就在生活中去践行。其实,我是真正透过践行才看清了真相,了悟了这个世间所有一切的这个规律。那这个时候反过来再去看经典的时候,豁然明白,原来我们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做人做事儿的根本到底是怎样,我们到底应该走一个什么样的路才是对的。所以后来看这个经典的时候,我就发现万法归一呀,特别是读到杨先生的传习录的时候,那真的是感慨万分。因为内心良知和阳明先生所表达的内容完全是心心相印,所以我们想要有这种相应感,有这种体悟,有这种共鸣感。我们不仅仅要去读经典,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践行真正的体悟到圣贤到底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阳明心学的线上课堂,有一些人呢,我发现坚持下来了,有一些人呢,半途而废了。那么非常的可惜,因为已经走上这条路了,却没有坚持下来的话呢,非常可惜,一年的学习其实只是一个基础。一年的学习是关于我们每时每刻做每一项功课,通过功课修自己这颗心,看清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特别是到了格物班以后,我真的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要肩负学习践行传播的使命,相互不断的去提醒,不断的去支持,相互砥砺,真正做一个致良知的印证者,不忘初心,就是我们来参加这良知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真正的清扫心里的这个灰尘,让自己的内心清澈?而致良知是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的
我要此刻此刻,我要问一问自己,学习到今天,我是否像我刚刚进入诚意班的时候,每天都认真的读原文一遍,去认真的听导读听点评,则善写功课。在这里呢,我们绝对不能够欺骗自己。当然,我们也没有办法欺骗自己,因为我们每天在上传这个功课的时候,里面有一条要读原文一遍2分。如果我没有读,而我给自己打了2分,那就是一个自我欺骗。所以呢,我们是否真正认真的读原文,一遍一遍,是否认真的听老师的点评,责善听导读完成这个功课,每天都要去反省自己有没有恩悲敬,有没有不抱怨不说谎,有没有日行一善。真的去做,真的去做到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说把这个功课写到10分传上去,然后这个才是真正的致良知。如果我没有做到,我们传了一个10分,如果这样应付的话,它是没有任何价值,当然不仅没有价值,而且还在我们良知之心上覆盖了又覆盖了一层灰尘。所以今天我们格物谁不是去格外面的物,是要格除我们心中那个自私、傲慢,应付、虚伪、好胜,割去我们心上的这些恶。所以今天我希望我们歌舞班的每一位同学,真的是极度认真的对待线上学习的功课,对自己诚实不忘初心,笃定前行,去面对生活中每一个当下我们要做的事情,用心用良知去做,依良知而行。这样的话呢,我们才能够成为那个致良知的源头,成为那颗种子,因为我们的做到而影响身边更多的人
好,今天呢,我们就到到这里,感恩杨先生的智慧指引,感恩所有志愿者的担当与付出,感恩所有同学的用心,认真聆听,感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