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萌生了想把中国古茶道艺系统整理一下的想法:古人如何喝茶、用何器具、茶与他们的关系、饮茶方式演变的过程、今古对比,我们发展了什么、丢掉了什么......带着兴趣和迷惑,查了一些书,慢慢脑子里有了些东西、但依然诸多迷惑。有一天,我给老公说,想动手把它写出来,想通过写进一步梳理自己的认识,更想通过开放式的互动,对自己的知识点查缺补漏、纠错立正;他很支持,说可以全息的再现不同时代人们的茶环境,不仅如何饮茶,还可以有古人穿什么衣服,在什么环境(是三五好友吟诗作画、还是一群人雅集共赏);还可以有当时文人士大夫如何喝茶、达官贵人如何喝茶、皇宫贵胄如何喝茶,内容可以很多呀......受到他的鼓励,就开始思考如何落地了,恰巧自己开始了一段时间的长假,
有一本专门记载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历史、地理、人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其“巴志”中写道,“......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作乎《尚书》......其地,东起鱼复,西至棘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竺、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稚、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方蒻香茗,给客橙、葵...”朱自振老师的观点,茶真正被利用是在武王伐纣之后的四川,恰在那时、那地,原始生长的茶树终与中国古代文明相结合。
这一时期的茶叶以药用为主,人们把茶树的鲜叶摘下来用水煎服,有点类似今天的煎熬中药,想必味道是极为苦涩的,但香气馥郁。《尔雅》中已经有关于茶的记载,其中的《释木》称“槚,苦荼”。
网络上找了一些商周时期古蜀国的资料,帮助自己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茶】
这一时期的饮茶以烹煮为主,有点像煮菜汤,也称粥茶法。唐.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中说“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说“晋宋已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唐.陆羽在《茶经》中说“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白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等便是粥茶法。
这一时期的资料,如,《汉书.王褒传》记载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的《僮约》里有“筑肉臛芋,脍鱼炰鳖,烹茶尽具,已而盖藏......牵犬贩鹅,武阳买茶”的内容,两句的意思便是烹好茶并备好洁净的茶具......赶到邻县的武阳(现在成都以南彭山县双江镇)去买茶叶。据此不仅可以看出是烹茶,还可以得知西汉时期成都已经是一个茶叶的买卖中心,文人阶层的饮茶人已经开始使用专门的茶具等信息。
再如,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一枚竹笥的签牌上墨书下图文字,第一个字或释槚,很有可能这件竹笥中盛放的是茶叶。
武夷岩茶属于半发酵乌龙茶之祖,岩茶本身有山场的区别,还有制作工艺上的差异,这些成就了一泡岩茶的优劣,但是如果冲泡方式得当与否,也会影响到口感。同样一泡茶在老茶客手里泡出来的味道就比新手要好喝不少。首先说水,水为茶之母,水又以山泉为上,现在城市里不好找泉水,可以买矿泉水,尤其北方城市,自来水比较硬,水垢多,用来泡茶茶香往往被盖住,影响口感,尽量别用,水要以活水为上。
第二是煮水的器具,也是活火为上,炭炉煮水比电炉要好,虽然水开慢些,但是烧出来的水质较高,首选炭炉,木炭又分橄榄炭、龙眼炭、普通无烟炭等等,条件好的可以用一斤八十元的橄榄炭,
但是成本确实比较高。水壶又分银壶,铜壶,铁壶,陶壶,从效果来说,银壶最好,陶壶次之,铁壶煮茶可以,煮水不及银壶与陶壶,现在家庭多用热得快烧水,热得快烧水很快,但是水温达不到一百度,冲泡乌龙茶来说,水温不够,茶性逼不出来,所以水温尽量要高,我自己店里用台湾产的电热炉和陶壶烧水
泡茶时候人又不宜多,二三知己足矣,所以潮汕地区工夫茶只有三个茶杯,不管多少来人,都用那三个杯子,其实人一多,基本等于喝水,叽叽喳喳的,茶汤已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