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儒家复兴,何以可能?”之前,我们需要先说一下礼乐的兴衰。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儒家的创始人和代表人孔子就非常的推行礼乐制度,想要恢复当时所处于的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的时代。就像这一则中说的:“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从这一则中我们可以读出孔子的志向就是恢复周礼,推行仁政。而周礼就是我们所说的礼乐制度,而孔子想以此来开创新的局面,唤醒当时春秋时期所有人的仁心。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认可孔子的想法,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就是因为周公的礼乐制度,所以让天下大乱,但其实是当时的人心坏了。他们并不推行仁政, 虽然拥有仁心。却早已不再尝试去擦亮它和使用它,所以人心坏了。所以礼乐制度就无法再推行,可是孔子并不仅仅想的是恢复周礼推行仁政。并不想所有的制度都按照礼乐制度来办,全部恢复成周朝制度,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早就已经过去好几百年了。而孔子并不仅仅想是“复”,而且同时要有“兴”。但如果只有“复”的话,那样就不会再有未来。而如果而是要在“复兴”的同时,有了礼乐制度的同时,要继续往前推进。刚才讲的是礼乐制度,也就是周礼的“衰”。但是周礼和礼乐制度的“兴”也是很厉害的。周公摄政七年期间提出了礼乐制度,比如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除此之外周公还定下了很多其他的制度,比如人人伦关系,人人对等,而不是平等。而这就是礼乐制度最大特色,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而且还为周王朝800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但是礼乐制度也是有漏洞的,因为礼乐制度在春秋时期崩坏,唯一原因并不是只有当时的人心坏的,而是当时功臣太多,封地又太少,所以每个人的权利都太大了。导致每一个诸侯都不再进攻,周天子再也没有权威。所以就是因为要加强政统才行,必须要有法律来约束。
我们都知道孔子试图在春秋时期推行仁政,恢复周礼。而这就是为了礼乐制度的“复”。而不是“兴”,那么是为什么孔子没有成功呢?是当时时代背景不允许吗?还是因为这个礼乐制度已经有出现了大的漏洞,还是当时的人心已经坏了呢?我认为有一定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人们都理解不了你。他们连理性层面都达不到,更何况谈礼乐制度,谈德行呢。那么不同层次的人会怎么认为礼呢?
本能性的人可能会认为你就是聪明法则,弱肉强食。根本就没有礼。谁的拳头硬就听谁的。今天我打败了你,你就要听我的,明天你却败给了我,那你就要听我的。那么情感层的人会怎么看待礼呢?情感型的人会认为,你送我一个礼物,我一定要回礼,送你一个礼物。就像我们班的小立人选举一样,你上一次同学投票选我,让我成为了小立人,这一次我们就要投你,让你也成为小立人。这就是情感层的人所认为的礼。那么逻辑型的人是如何理解礼的呢?他们会认为这是一种规则,他们是被强制,被要求的。他们被告知要这样必须要这样做,他们必须要服从,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升旗仪式一样。我们可能都是逻辑性的人,我们都被告知要升旗,被告知要去升国旗唱国歌。一定是被要求才去的。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而达到德行层面的人则会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他自己有了人心。而你就是人心外推发散的一种表现,所以他们并不会认为这是什么约束,什么规矩,而是认为遵守礼这是一种理所应当的,就像习惯一样。
我们都知道孔子曾在春秋时期推行人正和礼乐制度。虽然推行礼乐制度还没有成功,但是为什么在推行仁政方面也没有成功呢?我认为推行人证是应该成功的,因为推荐人证比推行里约制度更加容易,更加简单。因为推行礼乐制度,他的君王和臣子都必须要有得有仁心,但是推行人称却不同,就像观众一样。他自己的德并不是很好,但是他推行的仁政却非常成功。推行人证,你只需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把国家治理好,国泰民安就算是仁政。自己并不需要有什么好的品德。那么为什么还是没有成功呢?我认为因为当时时代背景不允许,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张春秋时期如果你不积极的发展自己的武力,和国立,你很快就会被其他国家超越,然后被灭国。所以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腾出时间来给见效慢的礼乐制度,让礼乐制度深深扎根在每一个百姓心中。除此之外,可能也有一些国君根本放不下一些实行人证之前能带来的东西,而实行仁政之后却不能如果实行了仁政之后损害自己的利益,大臣们也不会同意的。很多国君想要做到的就是想改变其他的人,物化他人,用奖罚。来调动他们那颗本能的心,是底下的百姓为自己的服务。大臣们为自己服务。而孔子却不是孔子想的是改变自己,让百姓们服。但是这样效果可能会起的慢一些,而其他国君的方法会效果起的更快,讲的是时效性,。所以很多国军根本就不会按孔子所说的方法去做。就像商鞅三进孝秦孝公一样。第一次见,他讲的是帝道之国,也就是恢复周礼,推行仁政,领悟天命。但是这样做就失败了,商鞅二见秦孝公,再次失败了。因为他讲的是王道,提了一些有用的建议,但是其实本质上还是儒家的思想。第三次却成功了,因为这一次在他说的是霸道治国,讲的是利益,讲的是时效性。而秦孝公想要的就是这样子的方案,所以商鞅很快就实行了他自己的变法,使秦国大治,实力暴涨。
但是这样做也是有漏洞的。霸道之国其实就是法家的思想,严刑峻法,奖罚分明。短时间内调动所有百姓的积极性,使他们加官进局,但是如果关太多,讲的难度,罚的强度就会相继提升。然后底下的百姓为了继续升官,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就会使用不择手段。而且这样的方法也会触动到皇室的利益。而且如果他们的官太大,而他本人却又不会治理,就会让这个国家大乱。
那么孔子理想国是否值得追求呢?我认为是值得的。虽然最后可能这个目标实现不了。但是是实现一时还是可能的,只要这个时代同时拥有形象。圣军最好也有拥有哲学王,那么这个时代将将会成为一个孔子梦想中的理想过,虽然他不能长久持续下去,因为难免会出现一些昏君。和奸臣,但是如果在这段时间中,所有人都会非常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