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寒假》读后感之二:
关于寒假生活的若干解读
——读第二章第一节有感
一、什么是寒假?
百度百科对寒假的定义是:冬季1-2月份期间的假期。在中国,学校通常将每个学年分为上、下两个学期。上学期从秋季九月份开始,到次年农历腊月初十左右,各学校开始放假,至元宵节后寒假结束。而这个时候正处于中国寒冷的冬季,交‘九’之际,被称为寒假。假期一般1个月左右。作为教师,我觉得寒假就是学生需要完成寒假作业、玩、拜年等活动的一个时间区域,在这个区间内,所有的孩子脱离了学校和教师的监管,完整地回归到家庭生活中,往常的生活作息和学习习惯被打乱,很多学生要么过于放松,沉迷电视、网络、小说,要么忙于补习或完成作业,能够很好地安排自己假期生活的学生少之又少。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来引导家长在寒假期间更好地监督孩子,能够让孩子把在校的一些好习惯延续到假期中并顺利地过渡到学期初,使得这三个时间段得以连续而没有断层呢?首先我们要先厘清传统寒假生活的具体特征,并以此为参照,才能更好地对当下的寒假意蕴进行正确的解读。
二、传统寒假生活的特征
文中指出:传统寒假处在教育的“外围”,学生的寒假生活游离于教育工作者的视线,但正如本书的第一章所述,寒假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改革领域,它能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时段、催生新的教育单元、发展新的教育主体、建构新的教育形态![1]那么,学生以前的寒假生活具体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征?存在哪些问题呢?
以往一到寒假,很大一部分学生都会迫不及待地大量接触平时家长明令禁止的东西,比如说手机、电脑游戏、电视、iPad等,俗称“解禁”,这也是他们特别期待寒假的原因之一,因为拜年走亲戚在寒假中占据了很多时间,而在这些零碎的时间里,家长们都会和亲朋好友叙旧吃饭,无暇全程监督孩子,有些家长也会觉得孩子平时学习太辛苦了,在寒假期间便会将手机和电子产品“赏”给孩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孩子好好地“放松”;而教师布置的寒假作业早已被他们抛之脑后,只有临近开学那几天才会被学生猛然记起。更有甚者,无论家长如何催促,都坚决不做作业,开学报名的时候找各种理由和借口不上交;除了寒假作业的敷衍和无规律紊乱的生活,还存在一个不好的想象:有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平时学习不够认真,或者存在偏科的情况,便会给孩子报许多补习班,趁着假期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我想这些学生的寒假是毫无乐趣可言的,难得的假期本该是可以自己合理安排,放松放松的,却变成了另一种“忙碌”;也有一些家长把孩子交由家里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管,孩子们对假期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划。
作为教师,我们也要反思:寒假结束后,我们只是简单地检查学生的作业,不批改不讲解,报名之后简单地花一节课或者一两天的时间做学生的收心工作吗?如果是这样,学生回校之后行为习惯有什么改进,还是说陋习百出?我们和家长的沟通分享又在哪儿呢?我们一味地自我以为这些都是学生应该要完成的任务,应当要转变的行为习惯,那么,我们有设身处地地为学生们考虑过吗?我们的学生立场在何处?寒假生活与学校生活的断层仅仅是靠开学的收心工作就能够将其连通起来吗?对此,我充满疑惑,而更多的是内心的否定......
三、当下寒假新意蕴的解读
就教育的本质而言,研究寒假“回归”了教育研究的原点——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全面性。保尔·朗格朗指出: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回归“人的发展”视觉,寒假生活与随之而来的学期初生活就是促进学生连续、全面发展的重要构成,也是进行各类教育资源有效整合的关键时空。[2]那么,我们在确定了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这一研究对象后,该如何深度挖掘它的独特育人价值呢?文中提到,寒假相较于学校教育有着更强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寒假的教育资源相较于暑假突出体现了丰富性、文化性与成长性;寒假交往关系有着特殊性与复杂性。确实如此,从去年寒假开始,我引导班里的学生们和家长们一起开展了“你好,寒假”活动,大家都收获了不一样的知识,提升了各方面的能力。而今年的寒假活动,我们在去年的基础之上,有了新的改进——保留小组主题活动不变,彻底删除了大量纸质寒假作业,以“学生立场”大胆放手让学生和家长一同策划寒假特殊作业(分为选作和必做)、第一次尝试大范围的家校共读活动等,这些都体现了“共学互学”、“多学共进”的理念,让教育的三方主体都有实质性的学习和发展。
在“你好,寒假”教育研究中,家长由被动参与者转换为主动介入者,由监督者变为参与者;教师由指挥者退居幕后,变身引导者;学生由寒假作业的被动完成者变为策划者;在家校共读活动中,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主体有了新的合作方式......这些都是“你好,寒假”项目带给我们的改变,而这些改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参与的每一个个体,大家都集体向上生长着、积淀着,有着不同于以往寒假的收获。寒假的真正育人意蕴得以体现,教育的断层因此而得以连续,这便是这个项目所带来的改变。真的特别感谢李家成教授在全国各地范围内对各个中小学校所做的引导和努力,让这么多师生、家长、社区力量、教育部门等能够交融到一起,使我们的终身教育得以连续地实现。
参考文献
[1][2]李家成.郭锦萍.你好,寒假——学生寒假生活研究与学期初生活重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