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过程中会看到老师的思维总是在追求标准答案。这一方面让我感到亲切,因为我也不时这样做;另一方面需要反思,因为有些开放性的问题不需要标准答案。开放性问题的合理引导,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力,可以激发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对话,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等。所以有时候教师不必预设太多,不如放弃追求心中的标准答案,说不定你的标准答案就在学生的交流活动里。
昨天听了一节语文课,几位伙伴就想一起找找哪些教学片断体现出老师的思维在追求标准答案。我回看了一遍课堂录像,找出以下几个片断。
第一个片断是老师提问学生,怎么认识“雾”的读音的。老师心中的标准答案是形声字。而有的学生第一反映是在预习课文时认识的。
第二个片断是老师提问含有“雨字头”的字有哪些。学生回答了“雷、雪、霜”,而后白板上投影出了这三个字。师生想到了一起。而我想到的是课文中的“霎、露”。我问了我的孩子。孩子回答“霏、需、露”。我问孩子怎么想到的?孩子说因为同学的名字里有。
第三个片断是老师追问,从“他是个淘气的孩子”中看出来雾是男孩还是女孩。这时老师的标准答案是,由“他”看出来雾是男孩子。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就是为了考试准备的。不然这个问题毫无意义。雾为什么不能是女孩子呢?
第四个片断是提问,请学生找出雾把什么藏起来了。这个问题是为了分析文章内容,很合理。不过如果放下追问,让学生自己找,可能效果会更好些。
第五个片断是问学生是否喜欢“我/要把大海/藏起来”这种停顿方式?有很多学生回答说不喜欢。但是老师只是欣喜地强调“喜欢”。显然,这种停顿是老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之一。
第六个片断是关于“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的停顿分析与讨论。这个片断中,老师在五个学生作答中直接选择出两个比较接近答案的作答供同学们继续讨论。最后发现这两个还不是标准答案。于是老师展示出了一个标准的停顿方式。这个片断估计是老师的一点小失误。个人认为这是失误的第一个原因是,老师给出一个标准的朗读停顿答案的观点与这位老师之前说的“停顿不止一个答案”的观点相矛盾。第二个原因是,学生讨论后还没有达到老师的标准答案,而老师就直接给出答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无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也可能是课堂时间限制,让老师无奈的这么做了。
其他片断可能也存在老师追求标准答案的情况,个人可能没细心发现,还请伙伴们提醒。以上也是个人的不成熟的观点,也请伙伴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