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朋友圈被一件事情刷屏:女生“弯弯”在798和颐酒店遇袭。这件事仅仅在几小时内就刷爆了朋友圈和微博,再次把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企业——如家,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而刚刚过去不久的引起如此关注的企业,可能还是“血友吧事件”的百度,与宝能进行股权之争的万科。
相信大家最近也看了很多分析此次事件的文章,大多是从事件本身、女性安全等角度入手,对此我也不专业,也不瞎做评论,今天我尝试从公司的角度来说说此次事件对我的一些启发。
很早之前看过一本管理大师德鲁克的书籍《公司的概念》,这本书详细的阐述了公司的诞生以及如何定义公司的概念和边界,当时他与通用汽车总裁斯隆的态度相对立,他认为公司必须承担社会职能,而斯隆则认为公司只应追逐利润(经济学视角)。其中,德鲁克的观念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行,涉及三个基本概念,即地位、权力和功能。满足一个社会正常运行,涉及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每个人有明确的社会地位,并拥有正当的社会权力,按照整体目标发挥社会功能。因此,建立一个能够正常运行的工业人社会,必须首先把人放在第一位,必须建立在人的基本诉求基础之上,换言之,必须赋予工业人或工作中的人以社会地位、社会权力和社会功能。然而,这个过程并不顺利,每一位社会成员只能依托一个社会基本单位或企业,获取社会地位、行使社会权力和发挥社会功能。进而,只有企业可以成为这样一个社会组织,承担起整合社会成员或工业人的责任。而后来通用汽车的破产证实了德鲁克公司理论的正确性。在众多导致通用汽车破产原因的论述中,很关键的一条,是通用汽车担负的员工福利过于沉重以致难以为继,而这正是德鲁克在《公司的概念》里预言了的后果:如果公司不能成为本地社区的一部分,它就只能独自承担员工福利,尤其是退休员工的养老福利以及医疗开支。(部分观点引用公众号混沌巡洋舰)
那么现在我们来看我开头提到的案例,其实我们需要讨论的点是:企业是如何诞生的?一家企业应负责任的边界是什么?企业有哪些分类?带着这些问题,我重读了《公司的概念》。
按照一般教材的分类,可以粗犷的分为商业型企业和社会型企业。但是我们稍微思考一下就会发现他们之前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界限,至少从生活中我们是很难去区分到底这家公司是商业型企业还是社会型企业,大部分情况是:一家企业是交叉存在于这两种状态,所以这就很难去定义企业的应负责任的边界,我们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搞清楚到底什么是企业,因为我们本质上很难定义一个变化的概念,那以上这些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吗?
在科斯《论述企业性质》的那篇著名论文中,他论述到:在探索企业的定义时,像经济学家通常所做的那样,首先考察经济体制或许是比较合适的。在价格机制协调配置资源的市场里,为什么存在着靠权威下达的命令组织运行的企业?科斯的答案是: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发号施令,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他接着问:既然企业可以节约市场的运行成本,那么是不是企业越大,节约的交易费用越多,经济就越有效率呢?科斯对此的解释是,节约交易费用的行为同样也要受到经济力量的制约。这是因为,市场运行不免费,但是企业连同企业家下达命令、行使权威的协调方式也需要成本,这就是科斯的“组织成本”。
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显然,存在着协调生产的替代方法。然而,假如生产是由价格机制调节的,生产就能在根本不存在任何组织的情况下进行,面对这一事实,我们要问:组织为什么存在?
回到德鲁克的观点:经济学是逻辑叙事的语言,过度的抽象,不免使得人们在激荡思想之后,对真实的理解没有更大的提高,世界上的事情并不皆源于成本收益估计。德鲁克的观察,或许对更好的理解企业,构成了一个有益的补充,他认为:“商业企业及公共服务机构都是社会的重要器官。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目的而存在,而是为了实现某种特殊的社会目的……他们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但是在当前社会效率极化的情况下,社会、企业、个人严重脱节,导致个人不愿意为企业承担责任,不愿意为社会承担责任,更别提成为德鲁克口中本地社区的一部分,所以就导致个人不主动关心企业,企业不主动关心员工。也就发生了很多我们看到的悲惨的例子,如富士康跳楼事件等。
我们现在回到经济学中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企业承当社会责任是要付出成本,但是经济学中企业的核心就是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以从逻辑上讲,越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成本会越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大环境下,这些更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就会败下阵来,哪怕他们深得民意。
企业在效率为上的机制下,本质上社会责任感就会不足,而不完全市场竞争只会加剧这个倾向,导致更多的责任无人承担,从而陷入一个死循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群众是非理性的。
小结:企业的概念是一个变量,并不是一尘不变的,但是企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边界在哪,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如果社会底层的运转机制和大环境不进步,那么这些问题的探讨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因为大部分人或者组织都是短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