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围棋来说,不管这个孩子将来是不是走职业棋手的道路,他至少都通过围棋磨练出了三个能力。就是:
第一,做事有规划——大多数人在做出行动的时候,往往都是应激反应,走一步看一步,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而不是仔细谋算当前的行动。
第二,行动有主次——那么多该做的事情都摆在面前,先做哪个后做哪个,绝大多数人其实是非常被动地在做安排。而在围棋盘上训练出来的人,是一步都不能错。
第三,善于感知他人、尊重他人。这还不只是说,我能猜到对方是怎么想的。而且是在说,我要尊重对方,假设对方想的是对的。因为只有当我假设对方是对的的时候,我做的应对也才能是对的,我才能通过一盘盘的棋,让自己变得更好。
看了这篇文章,我才知道为什么要送孩子去下围棋。不是为赢,不是为积累一个什么爱好、才艺、奖状,而是为了从小赠送给孩子一套终身受益的“算法”。
其实,任何职业都是这样。任何一行的高手,其实都是一个算法。我们都可以从“算法”的角度,来重新理解一遍我们正在做的事。
经常讲的“北京十一学校”。这位,是北京十一学校的语文老师史建筑。
有一次,我到他们的课堂上参观。发现他们正在讲《四世同堂》。那史建筑老师是怎么讲这门课呢?他是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如果你是抗战时期的一位记者,来到北平小羊圈胡同来采访。请在《四世同堂》里面选取一个人物,祁老太爷也好,冠晓荷也好,大赤包也好,车夫小崔也好,你写一个采访提纲,然后再替这些人物写一篇书面的回答。至于读小说、做研究、找延伸材料,那都是学生自己的事。
这样的设计在史建筑老师的课堂上到处皆是。过去半年多,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在上网课,我问十一学校的老师,网上上课对你们影响大吗?他们说还好。因为上网课最难管理的,是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是教知识点,那确实比较麻烦。但是十一学校普遍都是任务式教学,学生注意力不容易涣散。
随便举例子,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样的课文,一般的老师可能教的就是字词句篇章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但是十一学校的课堂上,可能就是请学生扮演林冲、陆虞侯、高太尉来搞个座谈会了。
那么,请问这样的语文老师和过去的语文老师有什么区别?
过去的语文老师,自带知识,自带数据,他要完成的,好像就是把数据拷贝给学生。而史建筑这样的语文老师呢?他只是在设计一套算法,至于知识、数据,在现在这个时代,学生可以无边界地自己去获取。
再深想一层,你会发现这个区别有一个神奇的后果:如果你认为自己是“数据“,那么只会缓慢增长。很多语文老师,甚至是一本教参,一套教案用几十年。而如果你认为自己是“算法”,它会以惊人的速度往前迭代。这才是真正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