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解“抽象的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第一条建议就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要理解“抽象的学生”,需要先弄明白什么是“抽象”? 百度上抽象的释义是指在认识上把事物的规定、属性、关系从复杂的整体中抽取出来的过程和结果。抽象是相对具体而言。由此来理解“抽象的学生”,那就是把学生个体的差异忽略掉,像工厂加工零件那样,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定义他们。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
二、学生抽象化的结果
苏霍姆林斯基以形象的体力劳动为例,让我们看到忽略脑力劳动中差异所造成的后果。书中说:让刚入学的七岁的孩子提水,一个孩子提了五桶就精疲力劲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二十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有的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得快,在记忆中保持的长久而稳固,而有的学生对教材的感知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的不久而且不牢固。如果我们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他们,结果就像苏霍姆林斯基书中所描述的:一年级就出现落伍、考不及格的学生,二、三年级还会遇到落伍到无可救药,让老师放弃不管的学生。一年级的学生不管成绩如何,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还是挺高的,可是随着我们的抽象化教育,接受能力较慢,记忆能力较差,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习得性无助现象,慢慢的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甚至厌恶学习,害怕学习,最终沦到无可救药的地步。
三、学生抽象化的原因
学生为什么学不会,为什么会落伍到不可救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是因为教师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里——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
时至今日,有哪个教师不知道学生之间有差异,又有哪个教师不知道应该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可是,为什么做不到呢?
一是学校的考评制度问题。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干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如果学校只以分数论英雄,考核老师起决定性的是学生的成绩,那么,教师就不能沉下心来研究学生,更不可能有静待花开的耐心。二教师的惰性使然。研究学生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精力,如书中一位优秀的数学老师备课时会周密的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做些什么,他给每个学生挑选的作业,都会让学生在作业中取得成就,保证每个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都有进步,那怕是一小点。而我们缺乏的正是这种研究学生的态度和毅力。
四、正确对待学生差异
首先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的过程,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应做到什么程度,善于确定通过怎样的途径,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如何使他们的智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其次学习内容和学习所需时间都要差别对待。例如作业分层布置,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带自己在学习中的进步,体验到学习所带给他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快乐。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是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记得一位老校长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要总是训孩子们,今天你讲的知识他没学会,明天也许就会了,明天不会,还有后天;今年学不会,还有明年,一年级学不会,二年级接着学,即使在校期间没学会,到了社会上用着的时候再去学也不晚。当时听到这话时,所有的人都觉得这是调侃的话,现在回想起来,这话中却蕴含着一定的育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