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总有一段时间,会在想些事情,这些事情想的多了,就会有所领悟。长久以来,我一直在想如何把自己的知识构建成一个体系,一个拥有自己观点的体系,但是很难很难,我搜索过脑海里的知识,杂乱无章,混淆不清,很多时候,都是以一种浅显的名词或者断句存在,这些知识在关键时刻显得毫无用处。
每当这个时候就特别的沮丧,后来想想,还是要花几年来好好梳理,把一些不需要的给抛弃,遗忘,把一些零乱的有用的,加以琢磨,雕刻。
思前想后的一下,还是决定是文和史两方面进行构建。文是方法的积累,史是事实的陈述。先了解中国这几千年来的历史和文学的发展,再用文学的研究方法加以整合。
战争、冲突这些了解一下就好,各个时期的文学发展则重点了解。比方说先秦,还很单纯的时代,神话虽然比较杂乱,但是也有个总的萌芽的状态,从创世、战争、感生、变形神话这几方面来讲,神的功能的体现,完全是人面对整个浑然不知的宇宙所表现出来的体现,这种体现一开始肯定是局部流传,再到有人记载后,慢慢地传播出来,关于这方面完全是人类学研究的范畴了,但是最初做这些文本的人,肯定具有的是诗性的思维来表达神话。
在这一块的先秦史和神话的系统里,了解一些原型故事还是有大大的好处的。袁珂先生在《中国古代神话》和《中国神话史》里面,就对一些文献进行梳理和翻译,比如参考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山海经》、《淮南子》、《穆天子传》、《庄子》、《楚辞》、《列子》等。先秦之后的汉魏晋笔记小说里面的志怪,暂且不表。
内容涉及世界的形成、人类的诞生、三皇五帝的传说等等。涉及到的一些自然要素,如风、火、水、雷、雨、日、月,其他还有各种动、植物等。
主题也有战争、和平、灾难、阴谋、爱情等。与西方神话相比,有类似的也有不同的,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神话里面,通常是物变成人、而西方神话里面是人变成物。
有一个不同点就是我们国家的民智开启的比较早,神话存活条件比较差,史传文学发展的比较迅速,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就有了,子不语怪、力、乱、神和敬鬼神而远之。所以,没能出现荷马那样史诗级人物。
所以,在这一块,神话的薄弱显现出来了。等到道教成熟的时期,仙话渐渐有了发展,比起上古神话而言,仙话已经将对天上的神仙进行建构了。
六朝时期佛教的繁荣,人间、仙界、佛界和鬼界组合起来的系统就更加完善了,然而仙话文学涉及到除了人想升仙的方面,对洞天福地的描写,对体貌着装的描写,更多地体现在赋的表现形式,赋,铺陈直叙,描写性的内容用赋比较容易表现。
明清话本小说、传奇之类的、诗赋出现的比例就比较大,虽然没做过研究,但是从一些名著里面的描写就能看得出,骈文、诗讖、歌谣的运用就比较多。
中国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首先为后世的文学提供了许许多多的素材,关于主题方面,包括仙境的形成、如《山海经》里的诸国对《镜花缘》的影响、《穆天子传》里周穆王拜见西王母,西巡天下对《西游记》的影响。
此外动植物的寓意,比如《诗经》里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等。甚至,只要想找,现代的各种文本,几乎都能在神话中找到原型的存在。
以上,作为构建的第一环,神话的内容虽然有些混乱,经常在这个故事里是神,下一个故事就是人,但是我们并不需要针对这些故事进行纠偏和争辩,而是虚心接纳即可,这大概是弄清古人真实生活最好的办法了。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想想时间和空间的存在的特性,形成世上的诸种可能,任何物和事都被包含进去了。再不来点神话,这世间多无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