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的书屋离家很远,在城市的东北方向。原本打算去市图书馆,那里暖气充足,学习、工作氛围都极好,但还是觉得太远,在这种阴冷天气,没精神气力跨越半个城。路上突然想到常去的湿地公园旁边还有一个书屋,环境看着很不错,或许可以试一试。
很快就到了地方,进去一看,暖气也很足,学习的年轻人、看书的老人很多,安安静静的,很让人安心。于是掏出电脑坐在高脚凳上开始写作。
落地窗外是络绎不绝的车辆行人和在风中晃动的水杉树,是跟市区不一样的风景。等春天真来的时候,我还去对面的河滨公园散步。
本来我也算心无旁骛,但总觉得对面临窗的红衣女孩有点不对劲似的,时不时甩甩袖子,又突然站起来剁脚,样子有点奇怪。我忍不住抬眼看了她,正好与对方的眼神碰上了。她就一直坐在那里对着外面发呆,不看书也不看手机。
这种状态我不陌生,邻居有个姑娘年少时因为暗恋被拒,很受打击,精神状态从此变得异常,每年春季病症会变得严重。这个姑娘每天就站在路边发呆,盯着过路的人,偶尔会突然蹦出笑声,路人被惊吓到的也不少。只是她的生活圈子一直就在家周围,并没有机会来到书屋这样包容性很强的地方。不管什么人,被圈子困住的总是很多的。
正在打字,书屋的工作人员突然把读者们召集到一起,让配合参与每月的读书交流活动,说是他们的工作要求之一。我们只得放下东西,听从工作人员安排去做“热情的”读者,配合拍照和摄影。
原以为只是摆拍,坐那儿看书罢了。正在沉浸僵硬地看老舍散文,主持人拍着手吆喝大家抬起头听她说话,表示对她的尊重。大家只好像学生听课一样看着她,我也饶有趣味地准备听听她要说什么话题。
主持人煞有介事地拿着文件夹念了起来,主题是讨论董宇辉现象。我一听就开始头皮发麻,心想怎么丈母娘群体已经大到到处都有呢?就在刚刚,我才写了一篇议论董的文章,然而现在却被粉丝拉过来讨论她的偶像,我内心极为复杂。
话题之一是让大家说说自己认识的董宇辉,场面一度十分尴尬,除了主持人和一个年轻母亲,没人表示对董熟悉。主持人相当惊讶和失望,说现在的年轻人难道真的只知道学习吗,董这样热门的人物,大家应该都知道才对。
我默默地低下头看起书来,尽量避免跟主持人产生眼神碰撞,我可不想被拎出来发言。
话题之二是问大家知道哪些董的金句。我更觉得尴尬了,这是粉丝交流会吗?别说董宇辉,当代作家的金句我也不一定能说出来。
主持人看了看沉默的众人,估计也觉得场面尴尬,她只好拉着身边的小姑娘,让她发言。庆幸的是小姑娘还真的说出了所谓“金句”,让主持人惊喜不已。她马上来了精神,拿着笔记念起来亲手摘抄的金句,念完还对董大力称赞。从她炙热的眼神里,确实看得出对董的喜爱,我也初次领略了董在丈母娘们心里无与伦比的地位。
交流途中,有位自称40多岁的大哥时不时打断主持人的激情发言,非要说董的一些言论就是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又拿道德经、曾仕强等举例,一时掀起小高潮。我笑着继续低头看书,心想:要是都自说自话,证明自己是对的,这场交流会恐怕20分钟内结束不了。
所幸交流会终于结束了,我松了一口气,回到座位上把剩下的文章写完。
写完时天色已经发暗,有妈妈接女儿放学回来,让她在这里写作业,妈妈选了一本书看了起来。我看了看她们,起身背着包离开。
远远地看着亮着橘色灯的树丛边的书屋,想着这一下午的奇妙经历。蛮有意思的,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