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说-----我们允许陌生人发迹,却不允许身边人上升。
如果有人问,“你过得好不好?”通常意义上,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看看自己的生活,对自己会倾向于满意,可是一旦和人比较一下,尤其是我们认为某方面比我们强的人,很快,我们的心灵就会陷入灾难,比如:痛苦、难受、愤恨,尤其嫉妒心理,很容易让我们失控。一嫉妒,我们会在心里甚至言语间把对方渲染得无比负面,人性那一刻的恶毒彰显无疑。为什么他比我好呢?我不允许。但同时,你又清楚地知道他在某方面确实比你出色。人内心建构自己的能力非常奇特而有意思,一瞬间可以对自己的生活完全满意,另一瞬间就可以跌入谷底。而人性的弱点有时极度可怕, 做事说话必须顾虑到。
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对闺蜜,双方都结婚很多年了但却都无法怀孕。后来,一方怀孕了,另一方心理失衡。有次,医生告诉这位心理失衡的闺蜜说需要打某某疫苗,同时强调怀孕期间是不可以打的。于是,怀孕的一方被闺蜜告知打疫苗,但并未对其强调医生的叮嘱。后来,因为这次疫苗孩子流产了。闺蜜解释说,她忘记医生的叮嘱了。最后,她也被告上了法庭。
有句广告词形容闺蜜间微妙的友谊:“我们是密友,我们是知己,我们是天敌。”深刻又直白,女人为难女人起来,有时实在让人咂舌。
想起:我家小孩子在幼儿园以及和小朋友相处时,涉及到游戏活动时,就非要得第一。想想,他从幼儿期间,已经被老师鼓励竞争、比较。老师的初衷,也许为了让小朋友们彼此间以竞争的方式表现得更好。可是,这个阶段的小孩子身心处于成长状态,竞争并不是他的心理发展任务。然而,我发现,他一旦不是第一,就非常难受、失落、愤怒,影响了小朋友之间简单纯粹的友谊。其实,成人也是,如果一件事情,他专心的安心的去做,自娱自乐就会很享受,生命的体验是丰满的,美妙的。可是一旦陷入要比某人好,要比某人强,那么心里的滋味就会变得沉重了。这种竞争心理一方面会让你更符合社会的教化,另一方面却会让你陷入极度的痛苦中,你会自然忽略你作为独立生命的个人完整体验,而只是看起来比某些人好。而什么是好?据说,村上村树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写作、跑步,不管外界如何,他就坚持做这两件事情,而这也是他最喜欢的生活状态。
我发现自己也是,如果我独立设计自己的生活,并且按照既定的步骤往前走,我对自己非常满意,如亦舒所说:有健康的身体,有书读,有份喜欢的工作,有人爱......而如果我陷入和人比较,那心灵的痛苦就此降临。摆脱它,需要更好的理解和自我觉察。其实无论做什么,记得为自己而做,那其实就可以做到无需比较,不必怨言。
我在鼓浪屿认识一位姑娘,她开了家手工皮具店。她的状态看起来很安静,淡淡的微笑,人也诚恳,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她身上似乎有种魔力,我们很喜欢去她店转一转,看一看,然后买她的作品。她是那种很享受自己制作皮具心理体验的姑娘,世界在她手里心里充分体验着和滋养着。
好好按照自己的心意做自己吧,尽可能放下不必要的比较,让心宁静。同时,学习整合别人身上的优点,让自己更满意自己。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