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看《奇葩说》,最近是《奇葩大会》,即第四季奇葩说的选角大会。这个节目奇葩是很多,但节目很火。为什么火,难得真的是因为它反主流、标新立异的娱乐节目?晓画给不出完全的答案,大家可能也不关心为什么,但有一个背后的因素是很值拿出来探讨。
奇葩说的肖骁有超级多的骂声,他的言谈举止确实与一贯的教导指向不同,但他有粉丝,而且有铁粉,而且数量不少。马薇薇长的一副教导主任的样子,节目不时有经典语录,更重要的是和周教授在一起了。喷她的人也是可以从南头排到东门,但拥趸者也是站满N个操场。喜欢他们的人,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是他们活出了自己,活的真实,不迎合大众。
在现代社会里,很多很反叛的人,不在意世俗的眼光,不仅自己活的开心,而且最后也获得认可,或大或小的部分人。金星老师,1995年做了变性手术,不比现在大家的观念开明很多,那会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承受多大的社会道德压力。如今谁会去拿变性说金星老师什么呢?说了又能怎样呢?
偶时细思,我们喜欢或认可他们,可能不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而是他们活出了自己。而且,与其说喜欢,不如说是羡慕。
精神分析讲到,人呀很奇怪,渴望做“自己”,又害怕做“自己”。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活的都不真实。正因为此,当生活中或影视里有人活的真实,是在做“自己”,有独立的“自我”,往往很“吸粉”。如前面说的肖骁、马薇薇、金星老师。另一方面,那些试图通过迎合观众、别人喜好的人,最后被人所唾弃、遗忘。
《奇葩大会》的冉高鸣,第一季海选时落选,这些再次应选,极度地渴望入选,结果因为迷失自我而被高晓松打断,再次铩羽而归。他把奇葩说看得太重,看到肖骁、大王的成名,认为自己错失了“良机”,而且只要能进奇葩会,也能像肖骁那样“成名”。他渴望成名,他害怕失去机会,因此演讲里有过多的修饰和造作,让人听了不舒服、不喜欢。每个人的特点是不一样的,他模仿肖骁、模仿马薇薇,却丢失了自己风格。奇葩说不需要第二xx,他这样做,不仅不能获得导师的举牌,也无法获得观众的认同。如果,他不那么在意这个节目(这不过是一个还在火的节目,说不准明年就没了),把自己的独特的一面展示出来,不能在奇葩说里展露锋芒,也会在其他平台、其他节目终有所成。
又如《奇葩大会》的吴丹尼,被网友称作“微笑姐”,她想向别人永远展示好的一面,而不是真实的一面。纵使几年前遭遇家庭变故,但她觉得还是要维持大家心目中“开心果”形象,于是压抑了悲伤的情绪。她一起脸带微笑,反而让人感觉不到笑,因为这个笑是伪装的。高晓松的点评过分了,说一个女生“不知轻重”。吴丹尼需要的一场哭泣,把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然而接受家庭变故的事实。与其一起悬在空中,不如跌落在地然后再爬起。次之,试着发现、展示真实的自我,开心果也有不顺心的时候,也有苦恼,也需要别人的安慰,女神也可以俗气一把、犯二几回。把自己端着装着,很累,别人也会远离你。
在电影电视里,经常会有女主个性很强,但最后反映被男一、男二爱的死去活来,反倒是那些放弃自我,主动贴近男生的女生,没有赢得男生的喜欢。这当然是编剧的套路,烂的不能再烂的套路,但反复被用说明符合了人的需求——喜欢跟“做自己”的人在一起。
恋人或夫妻之间,往往喜欢“改造”对方,但如果对方真的“脱胎换骨”,,改造的一方反而没有成就感。这里讲的改造,不是主观意识下的自我追求、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而是需要妥协、牺牲的改变。年轻人的爱情,容易发生在与自己迥异的另一方,因为那是自己所缺失的,而年轻人寻找的是成长,以为找到缺失的另一半,自己就成长、成熟。当发现对方并不完全契合自己时,首先想到的是“改造”对方,有时也会“改造”自己,但这种“改造”行为通常不能换来想要的结果。终有一天,我们发现对方不真实,或是发觉自己正在丧失真实,于是逃离。
我喜欢你,是因为你是你。我希望你变的更好,前提还是你是你,如果所谓的更好是以失去“自我”为代价,我不要。活的真实比活的优秀更重要,不真实,吾宁不要优秀。
真实,不伪装、不迎合、不讨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