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面对不确定的时候,总会无法避免地担忧。
有时能够思考和面对这种不确定,而且知道这份担忧是自己的,这时能够忍受这份担忧。
因为当开始思考事物的不确定的时候,事情就已经开始变得确定了。
过度担忧,是不能忍受不确定性,需要把这份焦虑投射到别人身上,幻想对方将要发生不好的事情。
缺乏现实检验的幻想,是更大的不确定,会使人陷入更大的担忧。
于是,越想越担忧,越担忧越想……
这份过度担忧,不仅分不清幻想和现实,也丧失了对幻想的觉察,让人在幻想中迷失。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比较容易陷入过度担忧。
也许是因为关系太近了,父母关心则乱。当父母觉得与孩子关系近到不分你我的时候,就可以乱来。
父母对孩子过度担忧时,是父母在心里预演了一次失败,然后把这种感受投射给孩子,于是孩子认同了这种感受,带着父母给与的“我不行”“会失败”的感受,真的把事情搞砸。
亲子关系中的过度担忧,弥散着投射性认同,这种表达如同“诅咒”。
也许每一次过度担忧的唠叨,都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行”,因为“你行”是不需要担心的。
所以,过度担忧表面上是“我为了你好”,实际上是在说“要相信我,不要相信你自己”。
因为凡事都有成败,所以有些过度担忧也会巧合地被实现。
而当孩子失败实现父母的担忧的时候,有些父母会说“你看我说的没错吧”,或“早知道就该听我的吧”。
似乎自己预测的准,比关心孩子更重要。
这也是在说,让你听我的,比去关心你更重要。
也许每一次过度担忧的唠叨,也是在提示孩子“失败的后果”。
这种提示具有催眠作用,就像对一个骑车人大喊“小心!前面有坑!”,这个人就会慌张地向这个坑骑去。
过于关注“坑”,就会骑向“坑”。
因为大脑会屏蔽其他选择,也可以说没有了其他选择。
所以,人要是过于关注失败,会真的失败。
也许每一次过度担忧的唠叨,更是在暗示孩子“你需要我,你离不开我”。
孩子的成长,是与父母是渐行渐远的分离。
但自我弱小的父母,害怕与孩子分离,害怕被孩子抛弃。
因为孩子独立的部分,是父母失控的部分。
所以,有时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唠叨,是在说“只有听我的才是我的孩子”,是让孩子丧失独立,来满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