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觉得只有黑白两面,好人永远是好人,坏人就一辈子都是坏人。
那个时候的电视剧就是这么上演的
长大了才发现,这个世界上并非只有黑白两面,更多的是灰色地带,道德范围被逐渐的扩大,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觉得除了生死之外没什么大不了的,一切都可以被原谅。
正义感极强的阳阳,对很多人很多事情都看不惯:
那个只会讨好领导的人,竟然当了自己的领导;
同事什么都不会干,却也混的挺好,公司年底双薪人人有份,都可以混的话,我那么拼干嘛?!
领导啥都不会干,就只会瞎指挥,这样的领导,我也能做,没啥了不起的;
同事之间交往都那么功利,我可没有那么强的目的性,我不需要朋友。。。
渐渐的,在职场中阳阳把自己活成了“边缘人”,做事情不靠谱,也没有贴心的同事,因为他不喜欢领导,领导也不会主动靠近他,这一年,公司效益不好,他被委婉劝退了。
阳阳百思不得其解,觉得自己完全没有错,工作无功无过,做人脚踏实地,比那些阳奉阴违的人好多了,为什么这么惨的境遇却被我遇到了?!
再找工作的时候,由于他之前混日子,没有再学习,年纪又大了,只能找到一份勉强能干的工作,继续混着。他渐渐的从一个正直青年,活成了一枚愤怒中年,怼天怼地怼社会。
晓晴因为生了孩子,想要从原先销售的岗位换成行政的工作,这样可以比较清闲,早点回家带娃。
由于她原先做销售的时候,一直很努力,业绩也不错,一下子换到了行政的工作,虽然,没有业绩压力,但是,她的责任心和执行力依旧在。
她会找到性价比更高的供应商,可以让公司在办公成本方面节约很多;
她也重新梳理了公司入职和离职的纸质信息,把它们都做成了电子版档案,归入文件;
她还帮助公司做了很多流程方面的优化,提供了自己的小建议
常理而言,公司获得了这么棒的行政人员,领导应该给她升职加薪,这样好的人才必须重用;然而,事实是,她被直接主管排挤,认为她做了很多无用功,公司需要的不是这方面的流程梳理,她只要管好自己一亩三分地就好了。
换了个部门,待人处事也完全不一样了。销售是狼性的,业绩为王;行政部门负责人是老板的小姨子,混着不干错事就行了,供应商这里还可以拿点回扣,晓晴一来破坏了她的既得利益,一年过去的KPI考核还没有一个新人强,晓晴愤然离职。
我也想起了自己的故事,上次去一家公司做销售培训,大家在讨论销售技巧的时候,都谈到了如何给回扣,如何送礼,在这个部分大家的关注度更高于销售技巧。
而我做了十多年的销售工作,更加注重于为用户解决问题,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年轻的我,可能就无法继续和这群人讨论这些事情了,我认为,钱能解决的问题无法提升人的能力,再深层次,我一直不耻于给回扣、要回扣这些事情。
当下,我调整了自己的心情,抱着一颗好奇心,听大家畅所欲言,一行都有一行的规矩,我需要尊重他们,才能够理解他们这么做的原因。
渐渐的我才发现,一个巴掌拍不响,他们所服务的客户,如果真的没有回扣,没有礼物,销售过程可能真的戛然而止了,他们也不愿意,但是,却又被逼无奈的接受了现实的残酷。
那一刻,我突然领悟到,在职场中有灰色地带就是事实,作为每一个职场人,都必须学会如何在“灰色地带”生存,当环境无法被自己改变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只有改变自己。
前两天,翻了一本书叫《能力陷阱》,没有翻完,大致的意思是,我们的长处和优势有时候会限制我们的见识,缩小我们的能力圈。
就像阳阳,他认为自己非常有正义感,好人一定永远是好人,做了一次错事,那就变成了坏人,坏人永远无法翻身。他的这个认知就限制了他去了解很多“好人”做“坏事”的原因。世界上存在“善意的谎言”,那么,总会有些好人,在当下利益驱动的时候,做了一些“坏事”。
再比如晓晴,她认为工作一定要努力、认真,要善于纠错,但是,她破坏了这家公司的平衡,很少有老板真的可以帮理不帮亲的,晓晴到最后,挑战的是人性。她的优势,在这个环境中,可能成为了她不能生存的重要理由。
而我所抱持的是一颗“好奇心”,如果我认定,这家公司的销售都十恶不赦,通过做一些不耻的行为卖自己的产品,那当天的培训肯定就进行不下去了。当我想要去了解,他们为何会这么做的原因的时候,我收获的是一种“同情心”,每一个认真工作达成业绩的销售都不容易啊!
当我们每一次听到不同观点的时候,我们可以抱着“有点意思”的心态,而不是“我知道”~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滴滴的总经理程维,坐拥百亿企业的80后,想要和他有接触的人实在太多,我们以为他会拒绝所有无意义的会面。但是,他其实还在和很多创业企业以及他认为有意思的跨行的人进行交流,并且只要时间允许,他会主动去认识他想要认识的人。
越成功的人,越容易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去接受未知的领域对他现有知识体系的挑战和观念火花的碰撞。
我们也需要走近这片灰色地带,带着“有点意思”的心态,去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