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加快了不少。或许我们见到过陆家嘴深夜的写字楼,欣赏过雁塔下的大唐不夜城,漫游过苏州的观前街。可是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我们好像很少再去审视自己的生活。今天小编就盘点了几首关于生活的诗词,让我们在诗词中返璞归真。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写作背景: 此诗大约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之后,是王维晚年的作品。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到田姓朋友家做客时,有感而作。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写作背景: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写作背景: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写作背景: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写作背景:此诗是叶绍翁在一个秋风瑟瑟的日子看到儿童夜抓蟋蟀,看到孩子们兴致高昂,反观自己一个人独在异乡,孤寂无奈有感而发。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总是太着急。急于遇见,急于得到,急于占有,可到了后来,却又匆匆地失去。我们总是走得很快,却忘了要停下来歇息,以至于我们常常会感到迷茫和辛苦。当你累的时候,不妨慢一点停一会儿,看看身边的风景,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问问自己最初到底想要什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最后希望每一个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能所求皆所愿,所行化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