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照例给外甥女和外甥买了一堆零食,有巧克力啊、乳酸菌面包啊、雪花酥啊等。当然也会給压岁钱,只是压岁钱最终都到了姐姐手里。姐姐说,小孩子拿那么多钱干嘛,掉了都没影儿,不然就是拿去买玩具和吃的。
正因为我深谙这套,总会在压岁钱外附上一大包零嘴儿,这个可是小朋友专用的,每年把他们乐的。但今年,有点例外,外甥女拿过我的手机,只看她点点点,然后偷偷拉过我说,“小姨,能不能送套汉服給我啊?这几套都是我喜欢的,你觉得哪个更适合我?”我有点诧异,原来她喜欢这个啊。12岁了,姑娘长大了,有自己的喜好和审美了。自然,我没法拒绝,也不得不否决了她的几个选择,毕竟还小,齐胸襦裙不合适,广袖留仙裙她还撑不起。两人几番挑选,敲定了一套改良版的日常汉服,等到四月再下单,当作她的生日礼物,外甥女也喜滋滋的答应了。
汉服热,似乎越来越普及了。常常在天暖气清的时候,公园里、水库边,甚至大街上就有不少汉服爱好者穿梭其中,看起来颇有一番风味。还有不少行人,或明目张胆的、或偷偷摸摸的拍照,似乎汉服也成了一道可供欣赏的风景。
想起外甥女曾跟我悄悄话,“千万别跟我妈妈讲,不然很可能就黄了”的话,就有点好笑。但似乎确实会有些家长对孩子喜欢汉服这事儿,有点不知所措,持怀疑态度,担心孩子只是三分钟热度,就过家家似的,浪费钱;甚至有些是很反感的,害怕孩子这样奇装异服,会不合群、被人歧视。就像之前有则新闻:女孩穿汉服坐地铁,惨遭粗俗大妈辱骂攻击。
现在古装剧、仙侠剧大行其道,我想绝大部分家长都看过,还会对影视中的古典美人和帅哥评头论足。那为什么自己的孩子有此爱好,就瞬间有点无法接受了,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呢?我猜,抛开钱,就是分数论惹的祸。害怕孩子花冤枉钱分心去做无用功,耽搁了学习。
其实对于家长的这种心态,不用过分担心,更不必将孩子们的想法“一棒子打死”。 就像《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热播节目传达的传统文化热一样,汉服也是一种文化的表象之一。若能趁机引导孩子通过对汉服的喜爱,去了解更深层次的内涵;以服饰为契机,去挖掘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礼仪等,我想这对学习肯定是无害的,相反会锻炼他们自己的思维、进而丰富自己的历史常识和人文知识。何不妨大方来句“既然喜欢汉服,可以尝试去了解一下古代到底是什么样的,了解下真正的文化。”
况且,某宝里、某多多里,一件入门款的汉服也就几十元、百把元,相当于一件玩具的价格,还是拿出那份舍得,把判断交给孩子自己吧。
当然,也有一些规劝:千万不要把汉服当成是一种标新立异、吸引眼球的元素,在人多嘈杂、不合时宜的大型公众场合上展示,这和传统文化是背道而驰的。也希望对汉服的喜爱不是仅仅停留在相机的快门上。
所以,对穿汉服,到底是传统文化,还是“奇装异服”的争论,我想绝大部分有思想、有历史观的人,都会有自己理智的定论吧。
最后,有闺女的宝妈们,谁不希望自己的宝贝漂漂亮亮的呢,汉服也许就能给你一份独一无二的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