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现代诗?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的流派很多,什么朦胧派、新月派、七月派等等,但我觉得不管是什么流派,诗歌都不应该偏离写作的初心。诗歌的写作初心是什么呢?孔夫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大意就是诗可以激发人们的感情意志,可以观察社会政治和人心得失,可以交朋友团结大家,也可以抒发怨愤的情绪。诗歌可以达到修养身心,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目的。孔夫子是文化大儒,可谓是一语中的。由此也可见,诗是写给人们看的,既然让人们看,当然就是要让人们懂,不懂,便失去了诗歌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为什么现在却有那么的诗歌让人读不懂呢,我觉得无外乎有以下两种类型所致:
一是高山流水型。诗歌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准,是给小众群体阅读的,曲高和寡,势必就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文学功底。
但这也并不是绝对的,有的诗歌即使达到了一定艺术水准,也并不一定就是高冷范的。人们喜闻乐见的那些口口相传的现代诗歌,不也是很容易让人懂的吗?比如余光中的爱情诗歌代表作《等你,在雨中》: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蝉声沉落,蛙声升起/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朵莲都像你……
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意境也非常得唯美、浪漫,读着这首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池夏荷,亭亭玉立于池中,红艳艳的,光彩夺目。微雨轻轻地飘落在绿荷的花瓣上,晶莹剔透,仿佛给荷花戴上了一串亮晶晶的钻石项链。站在池边,站在红色的荷花旁,爱在诗人心中流淌,看着看着,竟然每一朵荷花都变成了自己心爱的姑娘。这次第,怎一个美字了得。
二是故弄玄虚型。受国外诗歌、意识流派等因素影响,有些诗歌云山雾罩,就是一些不着边际词语的堆积,让人搞不清楚、弄不明白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可能只有作者自己明白,更甚者连作者自己也未必真正明白他想要表达的意思,读者读起来当然就更加的一头雾水。有些写诗的人可能是觉得,别人看不懂才能显示出自己的高深。其实诗歌的创作不应该成为写作者炫耀本领的工具,这也是目前现代诗为什么在普通群体中没有市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这么说,并不等于说现代诗越简单、越口语化越好。诗有诗的要求与规则,现代诗也不例外。虽然诗歌并没有具体的好与不好的判定标准,但不管是抒情诗也好,还是叙事诗也罢,在表达形式上,诗最基本的东西要有,比如语言凝练,节奏鲜明,富于结构美、音乐美、意境美,它来源于生活却又要高于生活,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触动着阅读者内心的情愫和灵魂的共鸣,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目前,诗坛也有一种错觉,仿佛进入到一个全民写诗的时代,但实际情况是这样吗?诗歌世界还存在太多的弊病,如无病呻吟之作泛滥、口水诗横行天下,说话断行即成诗、为写而写,为发而发等等种种现象,不但不利于现代诗的传播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让人望而却步,对现代诗产生了不良印象和看法。
在人们的印象中,诗歌好像是小众文学,其实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也是现代诗的现状所决定的。所以说,现代诗要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须是贴近人们的生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写出普通大众能够看得懂、且喜欢阅读的作品,让现代诗真正地飞入普通百姓家。如果现代诗仅仅是写作者的自我梦呓,或者只是文学小圈子里人的自我陶醉,那现代诗就不可能有光辉灿烂的明天。
虽然现代诗中不乏力作,但我个人仍认为,与古代诗词相比,现代诗一直是在不停地追赶,古代诗词从未被超越,所以说,现代诗的发扬光大这条路还很漫长,它需要写作者能够真正不忘初心,严于自律,扎扎实实地深入生活,不断地提炼、总结、创新、成长。唯有此,现代诗方有希望与古代诗词并驾齐驱,同向而行。
定稿于2017.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