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充满了这样的情景:
1、因为我身在农村,所以不能享受到优质的资源,所以,我注定不会成为优秀教师。
2、因为身为教师,被各种琐事缠身,所以我不能有时间来学习提高自己。
3、因为我的学历低,我不可能在专业上有更深入的发展。
4、因为领导的偏见,所以在学校的职称提升没有机会。
5、因为我能力有限,所以一辈子可能也无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而在学生那里,也可能出现这样的情景:
1、因为我基础差,所以不可能学好。
2、因为写字乱,所以语文就学不好。
3、因为数学老师教得不好,所以我的成绩注定不好。
4、因为我的父母不能给予我功课辅导,所以我的成绩注定不能提高。
……
这样的场景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经常出现,但是这些被我们认为习以为常的归因问题,却有很大的问题。
在《被讨厌的勇气》中认为:像这样,在生活中大声宣扬“因为A,所以达不到B” 的这种论点的,就认为是自卑情结。这被阿德勒成为是“表面的因果论”。
表面的因果论,指的是把本来完全没有因果关系的事物,被自己说的好像关系有多么重大似的,并让自己接受这种说法。就像文中举例说的,自己一直没有办法结婚,是因为小时候经历过父母离婚的缘故。这种说法看起来有道理,但在阿德勒看来,这种决定论来看问题,只会让自己陷入一个自己认为合理的解释,却不能解决问题。而阿德勒的目的论角度确认为 ,这种因果律,是靠不住的。这种选择是一种缺少勇气的表现,一个小时候受过父母婚姻伤害的孩子,他可能害怕的是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对于目前的状态即使感到不满,却还是觉得维持原有现状比较轻松愉快。”
回顾自己的生活,自己也一直生活在自卑和简单的因果律中。
在很长时间里,自己陷进自卑牢笼。
小时候,因为个子低而自卑;青春期因为好长时间没有变声而脸红;后来留级,学习最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而自卑;高中后,被数学长期所困,不能自拔;大学后,又被英语所困,勉强通过了四级考试。工作后,又面临不能管住学生,而被领导卸去了班主任的工作。
这一系列的打击似乎从来没有停止,人生似乎到了无路可走的进步。
可是每次到了最艰难的时候,自己又是不服输的一个人。
而这些又来自儿时脾气有些暴躁而又不向命运屈服的母亲。
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经历是,我和弟弟养了蚕,吃饭时间,我们由于太过于专注自己刚刚出生的宝宝,而对于母亲催促吃饭的声音充耳不闻,导致母亲大发雷霆,将我们珍爱的蚕一股脑扔进了灶火中,化为乌有。
可是还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那时我们小时候,父亲在外遭遇变故,被捕入狱,当时的情形极为严峻,大多数人认为爸爸不会回来了。作为三个子女的母亲,挑起生活的重担,照顾老幼的家人,当时对于她的一句话仍然铭记在心:就是要饭,也会把三个孩子抚养长大。这其中透露出来的坚强和韧劲,一直鼓舞着我。
在自己在工作初被调离班主任工作岗位后,自己短暂的消沉后,并没有沉沦,而是在被安排的不是自己专业的历史教学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甚至一度获得了区级考试的第一名。让所有人寡目相看。
可是在生活中,赞成的这种自卑情结并没有完全清除,那些早期的记忆已经成为自己的潜意识,成为自己的深刻的思维冰山,可能需要自己用一辈子来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