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成年人都是一个死去的孩子”。当我读了《在轮下》后,更是感同身受。
汉斯,这个敏感而又脆弱的孩子,把自己的青春年华交给了父亲、老师、校长、牧师,唯独没有交给自己。本来应该在无忧无虑的时光里快乐成长,应该在朋友的陪伴下幸福生活,然而生活有时就是这么冷酷无情,一个没有母爱的孩子也渐渐的失去了爱的能力,失去了生活的兴趣。我觉得生活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没有了生活的动力,莫过于再也找不回快乐的感觉。
“如果砍去一颗树的枝条,树木常在近根处发出新芽,在开花时期生病而败坏的心灵也是如此,回到有如春天的起点时光,回到充满预感的童年,就好像心灵能在哪里发现新的希望,重新联系中断的生命丝线。靠近根部的新芽充满活力地急急向上生长,然而这只是种表面生命,它在也无法长成一棵真正的大树”。在生活中,有些伤只是小伤,磕磕碰碰过上两天也就好了,但有些伤痛感虽然没了,但疤痕却永远的留了下来,稍不留意就会看到它们,然后提醒自己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
汉斯的伤,恐怕已经深入骨髓了。在外人眼里他是个聪明好学的优秀学生,人人都羡慕他,但他并不想当一个所谓的“好学生”,只是自己并不知道这一点而已。他学那么多的知识,读那么多的书,但都不是在为他自己读,而是在为其他人读。纵然是博览群书,出类拔萃,但还是没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找到人生的方向,最后落的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也正好反应了当下的社会现状,尤其是中国,不知道有多少个汉斯,多少个汉斯的父亲、老师和校长。看看那些孩子就知道了,越来越重的书包,越来越多的课外辅导班,还有很多家长盲目跟风,学游泳、街舞、足球、吉他,只要是世上有的,就一个也不能少。但却从来不问孩子到底要什么,喜欢什么。此外,父母的教育方法也是一个大问题,有的父母只会问孩子吃饱穿暖没有,有没有钱花,功课做的怎么样,考试考的怎么样,而从来不和孩子真正的谈谈心里话,平等的做个朋友,了解孩子最近的感受,是快乐还是难受,是害羞还是坚强,有没有交到新朋友,有没有受什么委屈?仿佛这些孩子不是有感情的人,而是一部机器,家长要做的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下达指令,然后让孩子去执行。这是多么错误的一件事情呀!这样做的后果我想我已经不需要赘述了。
《在轮下》这本书对我们当今社会有深刻的启发意义,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也许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但改变不正是从一点一滴开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