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今风,运河流长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无数的文化瑰宝如珍珠般散落,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其中有一条绵延千里的水路——大运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年暑假,我加入了曲阜师范大学文化点灯人社会实践队,前往天津市等地探索运河文化,博古以通今。
千载流芳,古韵悠悠
第一次认识大运河,是在中国地图上。运河如蜿蜒的银带,将南北紧紧相连。阅读文献得知,它不仅是一条古老的运输水道,更是承载着无数文化记忆的生命线,见证了古代中国的兴衰更替,记录了民族交融的历史篇章。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邗沟开始,历经隋唐的大规模开凿,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大运河一直是中国经济、文化和政治交流的重要纽带。 明代学者顾炎武这样评价运河:“天下之水利莫盛于运河。”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河流那么简单,它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两岸的土地,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沿河城市如济宁、天津等,因运河而兴,成为了商贸繁盛之地。在这些城市中,运河文化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艺术形式。
博观运河,连贯古今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运河文化,我来到了位于天津市静海区的陈官屯运河文化博物馆。这里收藏了大量关于运河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文物和资料,是研究运河文化不可或缺的宝库。步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运河开凿的历史模型,生动再现了古人智慧和勇气。在一个介绍运河水利工程原理的展厅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我仿佛置身于古代工匠建造运河的现场,亲眼目睹了工程的宏伟与复杂。博物馆设有儿童体验区,寓教于乐,传授历史知识,这为其他博物馆发挥教育功能树立了榜样。
在天津市北辰区,我有幸观看了刘园祥法鼓的现场表演。刘园祥法鼓是运河沿岸一种传统打击乐表演形式,它源于清朝末年,至今仍在一些重要节日和庆典中上演。鼓手们身着传统服饰,随着鼓声的节奏起舞,动作刚劲有力,鼓声激昂,震颤着每一位观众的内心,力量感和节奏感并存,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通过表演的欣赏,我意识到这种艺术是运河沿岸人民庆祝丰收、祈求平安的传统方式,仿佛置身于古时候人们丰收时节的场景。
感悟文化,继往开来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我领略了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激发了我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运河文化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凝聚了人民的智慧和情感。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国家层面,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弘扬运河文化,比如设立运河文化博物馆、开展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等。同时,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也在努力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使其更加贴近当代人的生活。例如,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人就在尝试使用新的材料和技术,使作品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同时也开拓了国际市场。
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也应当承担起这份责任,不仅要学习和了解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还要积极参与到保护和传承的行动中来。我们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运河文化,还可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共同携手,让这份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