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阶课五_____王小静
最近戾气很重,其实不过是些生活和工作的琐事。可是因为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委屈,觉得世界不公平,觉得无法应对不可理喻之人,就实在没有心情去理性的思考,去学习和进步。任由情绪主宰自己。
佛说“五蕴皆空”,说“熄灭贪嗔痴”。此刻我应该就是执迷于自己的嗔怒,蒙蔽了心性,无法自拔。
嗔,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嗔怒的危害如此之大,让人看了毛骨悚然。佛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所以戒、定、慧是对治 贪、嗔、痴的方法。
戒,是指一种有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行为标准,斩断因为沾染喜爱外物而生起的执着贪心;
定,是针对内心的修炼和自我耐性的培养;凡事先自省,向内求;避免外向的暴躁和苛求他人引发的嗔恨;
慧,是对于宇宙生命种种实相,有了透彻、圆融的了知,从而脱离愚痴;不再惘于事理,迷于因果;善解世间因缘的相续,明白生死流转的根本,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持戒除贪,戒能生定,定力深厚,贪心不起,定力更进,断灭嗔心,智慧显露,愚痴障除,正见正行,净化身心。
每个字都看得清清楚楚,可是疑问还是大于理想。如果我连自己都维护不好,我怎么能够许下无我的目标并舍弃自身去投身更伟大的事业?那样的我又有多少能力可以做好这件事呢?
我认识了无常,也承认无常的生灭变换,可是这太爱自己、执着于“我”的贪心,对于“无我”的心态完全理不出头绪。
因缘不足吧。可现实世界的因缘际会是一个充满了随机性的不可积系统。任何当下的发生,都不可能只有一个原因,越往前寻找,就越有可能找到更多的前因;而任何当下的发生都对以后产生着不同的各种影响,往未来看的越远,当下事件展开的网就越宽。那我们又该如何在这纷繁迷雾中拎出一条明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