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感知到的这个世界是客观世界吗?
没有学过心理学的人,可能会觉得“感觉知觉”很平常,就是感受客观世界的工具罢了。
比如,我们通过5种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信息,通过知觉解释外界事物。
这一切,天生就会,人人都能,毫不稀奇。
不过,稍微深入一点,我现在问你一句话,你会如何回答呢:
“我们感知到的这个世界是客观真实世界吗?”
如果你回答当然是客观世界了,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唠叨唠叨了。
假设我们都看到小区绿色的女贞树,就是低矮冬青个子长高的那种植物,你觉得你看到的绿色和别人看到的一样吗?
你看到了绿色,有人会看到墨绿色,还有人觉得是浅绿色,换成张艺谋能在这棵树不同位置树叶分别出许多种绿色。
还有个可能,红绿色弱色盲的人看到的,和你完全不一样。
还有可能,你天天经过,几乎就没有引起注意,没有观察过这个树的叶子颜色。
这就是视觉的感受性高低区别。
每个人感觉事物的感受性不一样,接收到的外部环境刺激信息程度不一样,这就是人的感觉区别。
还有,我们看到的是绿色,自以为就是树叶的颜色,可是要知道客观世界存在的只有光波,这些绿色不过是特定光波传到大脑的心理现象的产物。
绿色不在于这株女贞树上,而是在你的大脑中!
还有,我们人类视觉可以接收的客观世界光波非常狭窄,只有380纳米——780纳米,这些波段之外的光波客观存在,却无法被我们看见。
我们看见的只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而且是在大脑中主观映像。
每个人的感觉信息由于感受性有了差异,随后的知觉更加复杂多样差别化。
我们知道知觉就是对感觉的解释,这个解释就是基于我们过去的经验。
每个人经历经验不同,自然对同样事物知觉差异太大了。
比如还是这株女贞树,有人每天路过却熟视无睹,有人端详过它的花香四溢却不知道名字,有人看着一院子花草树木就是无法分别。
我们接触的是客观世界,可是每个人感知觉的解读已经大相径庭,更不要说还有思维差异了。
小结:我们感知到的客观世界并不客观,所谓客观一旦被感知到就主观化了,这个主观千差万别,没有两个人完全一样。
你相信看到什么心中就会有什么吗?
我们经常听到这句话:心中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
反过来,你是否相信看到什么,也说明心中有什么?
今天写这些文字时候,偶然听到一首英文歌曲,听不懂歌词但是旋律打动人心,这在我就是引发了共鸣。
共鸣者,说明心里有这个感受,否则不会同频共振。
网络搜寻后,找到曲子名字叫做《500公里》。搞笑的是,我根据歌曲英语词语,把公里误认为是微笑,以为歌曲是500微笑,按照这个关键词竟然也搜索出来。
这是一首民谣歌曲,电影的插曲,低缓,压抑,惆怅,舒缓,坚定。
我发到某个心理群里,有朋友说了非常经典的话,“有些是不敢听的,情结没处理好”。
远离家乡,可以引申为远离初心。
为何初心难觅?
打个比方,我们小时候都离不开父母,和父母住在哪怕卑微小房子也很快乐,可是父母年迈了,需要照顾了,偶尔陪着父母一起住,是否有异样感受呢?
这个话题扯远了,继续回到我的文字意图来,心中有什么看到什么,反过来,我们看到且说出什么也就反映了心理活动。
原因说了,就是感知到的都是主观而非客观,都是映像而非本体。
有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积极关注的力量,如何使得我们幸福起来。
假如去刚结识新朋友家吃饭,通过一句话就看出朋友家夫妻和睦幸福与否。
你可以说这句话,“这个鱼做的真是好吃极了”。
如果女主人说“我厨艺还不错吧”,或者男主人说“我买回的鱼新鲜啊”,这都是各自心理对现实反映,反映了各自自我中心主义,平时这对夫妻幸福指数不会太高。
再看下面这种心理反映。
如果女主人说“因为老公买回的鱼新鲜啊”,或者男主人说“当然是老婆厨艺好啊”,这也都是各自心理对现实反映,反映了各自以他人为中心思维意识,平时这对夫妻幸福指数一定非常高。
看到了吗,生活中判断幸福指数并不难,做到也不是多么困难,只要留心就可以。
问题在于,这个积极关注的表达,看似技巧化就可以做到,真的并不难,也的确如此,可是做到需要非常非常多的训练。
至于原因,尝试过后自然知晓,但这样的积极关注表达,真的是心理有效方式,也是生活幸福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