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大爆发时期,奠定了后世中华文明两千多年的精神基调。百家争鸣的出现和历史环境息息相关,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朝昔日维护秩序的规则已经走向瓦解,诸侯贵族僭越周礼,相互攻伐,天下陷入混乱。此时的士子都在反思一个问题:世界到底怎么了?
根据他们思考的结果,可以划分成三个对于治国安邦的态度,也对应了诸子百家中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学说:儒家、法家、道家,所有学说对于治国安邦的态度都可以归入到这三大学说下面。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觉得之所以天下大乱是因为大家违背周礼,所以要想方设法恢复周礼。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评价儒家学说为“守株待兔”,他们认为周礼的失败已经证明了其不可行性,所以要寻找新的规则更有力地掌控国家。不过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认为国家之所以乱了,就是因为有人总想树立很多规则。
老庄学说怎么理解呢?他们提倡一种小国寡民的政治,有点像原始部落的形式,民风朴素,无欲无求。《庄子》记载这样一个事情。庄子有个朋友叫惠施(就是与庄子辩论鱼之乐的那位),惠施也是个有才华的人,在魏国做宰相。有一次庄子远游路过魏国,就来看望惠施。惠施却听到流言说,其实庄子来是想取代他宰相的位置。惠施知道庄子是个有大才的人,所以慌了,下令全城搜捕庄子,打算把他赶走。庄子听说以后求见惠施,并给他讲了个故事:南方有一只凤凰飞往北海,它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这时它遇到一个猫头鹰。猫头鹰刚捉了一只腐烂的老鼠,看到凤凰飞过,以为凤凰要来抢它的食物,于是发出惊吓的声音恐吓凤凰。很显然,庄子的意思是自己是那只凤凰,而惠施和魏国宰相的位置是那只猫头鹰和死老鼠,庄子根本看不上官位——于我如浮云。惠施听了以后非常羞愧。
《道德经》中描述了道家理想中的社会:国土狭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十倍百倍的器械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移。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却没有机会去陈列。使人民回到结绳记事的状况。人民有甜美的饮食,美观的衣服,安适的居所,欢乐的习俗。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得着,人民从生到死,互相不往来(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认为国家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这种大道被摧毁的过程:“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他大概并不知道,其实原始部落的人过得并不好,饥寒交迫还很短寿。不过老庄学派提倡的统治阶级应该减少干涉和约束民众的思想一直闪耀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