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那会喜欢留下点痕迹,写日记,写诗歌、写小说,想有朝一日能被某个名主持人采访(当时想的是受邀艺术人生这个节目),在我妈不在家的时候我会拿一瓶假花设计出一个现在美名其曰的直播间,对着我家古董一样的衣柜镜,开始介绍我不平凡的人生.印象里我端庄大方,知性优雅且滔滔不绝,词藻也颇丰富,和现在的“动若脱兔”并不一样.
这会儿我还是能记得那时候自己的紧张情绪,担心我妈回来发现我又“自言自语”,因为我小学的时候经常偷拿学校的粉笔在家里涂涂画画,自己当老师,开始很多小伙伴和我一起玩,我都是让他(她们)一排坐好扮演学生,久了人家不想一直让我教授,就不和我玩这个游戏,但是我对这个游戏的热忱不减,所以我就开始人格分裂的扮演老师也扮演学生,点名单里还有我家的四眼狗灰灰的名字,他成绩一般总是被我批评,几次被我妈看到她就和我爸窃窃私语,最后决定打我一顿,所以我的紧张源自于我妈对我的不理解,我都是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望向窗外,看我妈回来了吗……
别人的家长进门是去摸电视的大肚子,而我妈需要看看家里的摆设换地方了吗……
现在想想我那时候的“自言自语”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新媒体创新的前奏.我只是走在前沿,在电视手机没有革新的时候,我的多媒体之路先行了.前一段我妈增加了一些多媒体的设备,她说唱歌唱戏她擅长,一个人自言自语不太行.
话说回来,除此之外也担心采访我的文案过于浮夸不能成真.比如我是在文学上有点成绩而不是在我的专业艺术上.这显然有点造作不合逻辑.
每当我和朋友们分享我这一段经历,他们都笑的前仰后合然后说你可以现在直播啊,自己采访自己,而我会很认真的解释,我需要的是一场对话,一场关于思想的输出,而不是一个人灌输,后来我发现其实也不是缺少谈资,而是年纪大了,人变得越来越不合群,不再可爱,不想分享. 也觉得自己渺小而卑微不值得一提,亦或者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而我的出名被采在儿时的一次次模拟中已经到了顶峰,那个短发的女孩子确实值得被采访被记住,她很有想法也很大方.
有时候想想人生真的是多变化,曾经以为的成功就是一种被看见,被认可,被觉得完美,而随着年龄的增加,挫折的累积,我们发现平凡的人生是多么的可贵.就不需要被看见,也不在乎任何人的肯定,更不去追求那么不切实际的完美,我们就在错过了日出的时候,耐心等待着夕阳,来之安之,坦言面对,忽然觉得成功不一定是分享“成功学”,我们也可以在上了一点年纪的时候笑着分享我们面对过的失败、不堪、后悔和遗憾,如何蹉跎岁月,浪费光阴,我们可以努力奋斗也可以安心休整,人生海海,逆水行舟也是精彩.
就如歌词唱到:
世上每个人花期不同
你也会和美好相逢
张开双臂迎向风
那时你一定更好更勇更从容
我们希望自己只是自己,不需要被所有人认同,不需要踊跃地迎合这个时代,我们只需要坚持一份自我觉得笃定的信念就可以让自己在物欲横飞的年代和世界和解.想想这便是最好的选择.最近听了鲁豫的采访,对话的女性都是佼佼者,听到她们的故事和经历也让我收获了很多,我都是听好再去看看她们的容颜,好看不好看真的不重要,我只是想看看她们的模样,那些经历过苦难背后的女子那些优秀才华的女性,那些在各行各业上的领袖是怎样的秀相.
小时候我有很多观点,我就写在作文里,老师也会偶尔拿我的文章作为范文,我当然知道我的文笔平平,但是我那时候广交笔友,她(他)们行文流畅,见解独到,且有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一种果敢,所以我与他(她)们通信除了文字笔迹带来的展悦,还有一种被提升点拨的感觉.所以文字的模仿能力也变得可圈可点.我们可以减少焦虑,但是我们不能停止学习和思考.
余华说他小时候说不过别人就拿鲁迅说事,让别人相信自己的言论,虽然他大多数都是胡邹,只是想占上峰,我看到这一段我觉得我也是,我有那么一段特别的自以为是,我觉得我有点想法可以支持我坚持自己的论点,大学辩论会上我也拿过最佳辩手,后面长大了,遇到了真正很厉害的人,才觉得自己真的就是没有活明白,特别是看了一些哲学的书更觉得自己的固执不值得一提,于是我开始多听多感受,这也适用在了我的生活.我能认同任何人的想法和他们固有的立场和坚持,不评价不质疑,尊重理解适当鼓掌,没错台上的我也可以坐好观众席.
谁都年轻过,洋洋洒洒快乐过,都有过梦想也期许过长大的成熟,没有最好的年纪只有最好的今天,不管未来多变,社会发展的列车开的多快,你还要偶尔心存一个乌托邦,你可以选择上车跟上大部队,也接受自己偶尔掉队再出发.
2025祝你们幸运
李小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