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农业,土地、技术、资金是常说的三大要素,土地是基础,资金是前提,唯独技术这个看起来不是什么难题的活,却因为其不容易考量以及农业人才缺乏,往往导致很多农业企业走了不少冤枉和回头路,尤其是小型的、刚踏进农业领域的农业企业,更是一种说不出的痛。以下我们的三个亲身故事,就可以完全代表农业创业在管理技术人员的无奈和尴尬。
三、竭力推荐生产资料的
第三位应该是和我们合作时间最短的一位了,仅仅一个月,但是这位爷的套路很值得一说,因为他们的这种模式还继续在全国各地上演着。
他来自于我国著名的蔬菜之都山东某地,也是一位朋友介绍的,履历显示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尤其擅长于新品种的管理技术,而我们刚好也需要引进新品种来提高竞争力和总产值,于是细节谈妥之后,确定了生产计划,制定考核办法,技术管理就委任于他了。
自古深情留不住,总是套路得人心。说的也许就是我们吧!
第一周工作结束的例会上,这位爷提出,基地土壤肥力薄弱,需要改良土壤,改良方案是采购家肥进行添加,这个我们都是外行,所以这个议案顺利通过,由其负责联系在外省某地采购了60吨家肥。
第二周工作刚开始,这位爷对于先前采购的种子提出异议,说是这类种子在他们家乡都淘汰好几年了,现在新的品种种子品质更好,产量更高。建议重新采购,当然为了年度计划,也是采纳了而且由他本人迅速的执行完成了。
第三周的例会上,这位爷有提出现在的大棚薄膜的透光度和防滴性能都不能满足新品生长需要,必须全部更换为规格更高的薄膜,300多个棚,全部更换就需要投入50多万,所以这个建议被暂时搁置。
到了后面,这位爷就迫不及待的提出诸多建议,要求改造大棚,要求更新滴管,要求投入烘干和冷藏设备,而且每个提议都是充分的准备了供应商资料。
这时,我们才反应过来,他不是来做技术输出的,而是做基地供应整体推销来了。最终一个月满后,合约结束。
总结:对于一直在做技术输出的山东某地,确实对于我国的蔬菜产业做出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对于引进方一定要走官方渠道,这样才能确保引进真正的实用性人才。目前,这个市场是也是鱼龙混杂,总有小部分人利用有些农业额老板不懂技术而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