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妈妈,曾经找到作者抱怨她的孩子。
一坐下,她的话就像滔滔江水,一泄千里。从老师如何找她,说到她的孩子的这个问题、那个问题,再说到回家后如何不断地谴责孩子。
她对孩子说:“你为什么上课要说话?你告诉我为什么你上课说话?” 还没等孩子回答,她又接着说起了别的,就这么滔滔不绝地一说俩小时,孩子一句话也插不上,就坐在旁边直眨巴眼睛。她还问作者:“为什么我的孩子老眨巴眼睛?还老是耸肩?”
作者告诉这位妈妈:孩子这样的行为是因为压力导致的。
接着,作者开始跟她的孩子交流。孩子说,他处处都能感受到妈妈给他的压力,他的老师也经常把妈妈叫去,因为他喜欢跟同学说话。
可是不论是老师还是他的妈妈,没有一个人哪怕只有一次,耐心地了解他为什么要说话。
原来,他是想和同学交流玩游戏的心得,而课下时间短,他常常说不完,上课之后呢,他觉得老师讲得很无聊,所以就接着给同学讲游戏,最终陷入到老师请家长、自己挨批评的恶性循环。
当作者问他,能不能解决上课跟同学讲话的问题时,他说可以,下一次尽量找个充足的时间和同学把话说完,上课就不说了。
作者接着问怎么解决上课不听讲、激怒老师请家长的问题呢?孩子说,这个没有办法,因为老师说了,上课就算是耳朵不听,眼睛也要盯着老师,不能看书或写作业,否则就是对老师的不尊重。
作者指出,这位老师也是有问题的。她内心有一个虚弱的“小我”,错误地把“强制”理解为“尊重”;这位妈妈也从没有理性地分辨老师和她的聊天内容,哪些是老师自己的情绪,哪些是孩子的真实情况,而是一股脑把情绪都发泄给了孩子。
这么一来,这个孩子实际上就成了妈妈的心理治疗师,也是妈妈压力的倾听者。
善于倾听,才是爱。
所以你看,很多时候,正是孩子教会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正确的爱。
好啦,《爱和自由:孙瑞雪幼儿教育演讲录》这本书就为您简读到这里,谢谢您的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