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课题的创新点是什么?你的文章中的亮点是什么?你的实验别人曾经做过,那你的优势是什么?你确定整个过程全都模仿别人的实验、与别人实验一致吗?你的实验步骤及测定结果真的与文献中一样吗?
这是我一次跟导师交流中,老师说的“批判性思维搞学术”引发我的思考。这些问题都是博士开题、写论文的过程中、以及文章投稿中编辑提问过的问题。对与刚刚步入科研之路的我,每当别人问我这些问题的时候,我的心总是揪着,真心害怕回答不出来。我总是觉得自己做的实验别人已经做过、都是模仿别人的东西,这次跟导师的交流便给了我深深的启发。
导师说:不要这么不相信自己做的东西,就像DNA测序这么火,全球不是已经有很多人在做?现在中国的好多专家还是在研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的DNA跟外国人的DNA可能是不同的,哪怕所有的实验过程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依旧能得到不一样的结论,这就是科研的目的。我们做的课题也是这样的,你不能指望你做的博士课题是一个全新的东西,全世界都有人在做,只要我们跟别人研究过程中有不同就好。导师说了这个问题,我像吃了定心丸,专心做自己的课题,也坚信自己的东西不会是完全复制别人的成果,我对我的课题有了信心。
通过这一次与导师的交流,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批判性思维”对待我们的学术研究。首先,别人做的再好的实验也是会有纰漏的、不足。我们要研究的目的便是找出别人实验中的缺陷,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超越他们的缺点,这就是我们整个研究过程中的优势。第二,我们如果用同样的实验方法处理我们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讨论这个方法在整个应用过程中的好坏以及在应用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如何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的创新。第三,就算是我们完全按照别人实验的仪器条件测定我们的样品,因为样品来源地的不同,我们分析所得到的样品的数据也就不一样,就像分析中国人的DNA序列与美国人的DNA序列这就是有不同的。哪怕最后的结果相同,我们做了这样的一个分析得到这样的结果,对后来人的研究也是有意义的.
在跟老师的交流中,我顿时明白了:在我们进行课题之初,专家老师给我们提问题,是对我们这个课题顺利进行的一个帮助,因为这些有经验的专家(虽然研究方向不同)给我们提出的问题都是未来我们在课题进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只不过他们在最初的时候给我们打了“预防针”,让我们提前想到并且采取好解决措施,这些意见对我们很重要。专家的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不是针对我们个人、不是看我们不顺眼,而是前进路上的指路人。
说到了给别人的文章“挑刺”这个问题,导师跟我说,只有在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时候、并且有一定的实验积累的时候,我们才有能力去给别人提问题。其实听学术报告会或者是同学的报告的时候,只有我们认真的听、积极的思考,我们才能想出问题,提出问题。每一位专家不可能完全精通于你的课题,但是为什么都能给你提出问题呢?因为他们知识面足够广,经历足够多,他们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经历融会贯通,才能提出“让你头痛”的问题。
在平时的实验中,我试着使用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确实解决了我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我使用毛细管电泳-质谱技术测定药物的手性,文献报道中缓冲液的pH值为2.0,但是我所配的溶液达不到这个值,或者说人家的条件根本不适合我做的实验。同样是测定的相同的药物,但是在不同的实验室重复性根本无法实现。我对这篇文献产生怀疑,我开始批判性的选择文献中的条件,找到自己适合的条件,我内心也确定了自己的研究的必要性。我曾经一度怀疑过自己实验的创新性,不知道发表SCI时我的创新点是什么,就在这个批判性思维的引导下,我找到自己实验的不同之处、优点,为我的论文提供优势。在我们准备开始一个课题,或者是开始一个实验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根据文献报道,写出自己的实验计划。但是同时我们应该使用批判性思维找到文章的漏洞,或者是说文章中还没有研究过的问题,之后我们可以把文章的重点放在这上面,提出创新性。
其实,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只要不是做什么太基础的研究,尤其是像我这种偏应用研究的课题,是能跟生活融会贯通的。做科研不只是:实验是实验、生活是生活、娱乐是娱乐,其实科研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就等着我们去发觉、自己去感悟。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就学过这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味地崇拜、相信文献,则没有了自己的思维。对待问题要用辩证的方式看待,对每一篇文献都要找出其中的优点、提出不足,只有看到了别人的不足,我们才能超越它。无论对人对事,一味的崇拜只能让我们永远跟在他(它)的后面,永远无法超越。别人身上的优点我们要学习,别人身上的缺点我们要超越,这样做科研才能进步。我今天才明白这个道理,希望这个道理对我的博士顺利毕业来说不晚,也希望能给大家一些意见。
发表在公众号:学术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