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到个新词,社会化制造。
听着比较陌生,其实这种模式已经出现很久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接触过。区别于第一种手工制造和第二章大规模工业化制造,社会化制造是由消费者来完成后续的制造过程。产品在工厂并没有完成全部的工艺流程。
这种例子很多。比如宜家的家具,很多都是半成品,消费者买回家后需要自己进行组装或叫工人上门帮忙安装,并不是一个现成的物体搬运回家。这就是把原本在工厂完成的装配环节,挪到了消费者的家里完成,并且完成的主体可以是消费者本身。
五菱集团旗下的宏光EV mini,很多买家买回去后,会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改装、喷漆、贴膜等,完成第二次改造。也掀起了一波潮改车的热潮。为此,五菱集团特地在上海开了个「LING HOUSE」,功能之一是提供改装的个性化设计和服务。
社会化制造也叫厂外制造,一部分制造环节挪到工厂之外,可以降低工厂的制造成本。
这会带来三方面的变化:
倒逼产品设计的优化
比如厂家在看到了消费者个性化改造的趋势和热情后,在生产汽车时,就会提前预留一些改装位,比如夹缝不会太密闭,给贴膜预留收口的位置等。
倒逼厂商把更多的零部件开放给第三方制造者
自己做,效率低成本高,但第三方专门做,效率高还有规模效应
让产品的市场结构从漏斗型变为沙漏型
“在漏斗型市场里,产品需要先发现潜在用户,然后层层过滤,把其中的一小批转化成真实用户,完成销售,这个市场就开发完了。而沙漏型市场,是两个漏斗最狭窄的接口连起来,真实的用户买完产品之后,漏斗形的市场虽然开发完了,但真实用户们对产品的改装、共创和数字化营销,又能拉动下一个巨大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