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孩子们不知因为啥打架了,哥哥被妹妹用硬物砸出了鼻血。一时妹妹哭,哥哥受惊擦鼻血……
见到这一幕的我情绪按钮没被按动,因为先看到哥哥的血需要止住,哥哥的情绪需要被看见安抚。做这些事觉察自己是平和的,心疼孩子询问:“是不是很痛啊,肯定很痛吧?”孩子的情绪也很快平和下来,告诉我事情原委。
一旁的妹妹显然吓到了,把她拉过来抱在怀里:“妹妹是不是被吓到了,哥哥给谁弄受伤了”——“妹妹”,她小眼睛盯着哥哥受伤的鼻子,又有点想哭。“妹妹看到哥哥受伤难过了,吓到了。现在哥哥止住血了,没事了。”抱抱孩子,亲亲她。能感受到妹妹也平静了。
双方情绪解决后,开始我信息表达:“妈妈看到你俩受伤都会很难过,蕙蕙你很喜欢跟哥哥玩,怎样才能开开心心的呢?”——“爱哥哥”,“能不能打哥哥啦?”——“不可以了”。“那哥哥希望这件事你能安慰安慰哥哥,道个歉么?”小屁孩颠颠地走到哥哥面前伏下下身板,拥抱哥哥(哥哥坐着)。哥哥这时拥抱妹妹,蹭蹭头,表示和好。接着哥哥想喝水,妹妹居然主动说:“妹妹拿,妹妹拿”。一旁的我看着感觉他俩感情更好了。
情绪中不解决问题。一是家长没情绪,二是孩子双方没情绪。
不强迫孩子道歉。待孩子情绪下去之后再耐心引导道歉事宜,孩子心甘情愿,才会让道歉原谅被孩子收到,有收获。
人在事前。处理问题要先看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