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微博上看到高晓松的一个采访截屏。他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四十不惑”的理解:他说,年轻的时候,对什么事都会很慌张,因为自己无知,总是想寻求解释更多的为什么。为什么我会爱上那个人?为什么我必须要学习?为什么这个世界会那样等等诸如此类的疑惑……于是年轻阶段时候的整个人生都处在找理由、找解释的过程中。
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大多数人对于这个世界上未知的探索就渐渐减少了兴趣,也减少了对于无知的恐慌,人的心态被生活着的世界磨砺了太久。终于跟这个世界达成了和平共处的条约,终于安然的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已经不想弄明白那么多的为什么了。“世界是我,我就是世界,我意外的东西,关心那么多干什么呢?”
最近,正好读完了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对“伪心理学”说不》。觉得书中所写,实在是非常简单直接的戳穿了诸如我这种还处在“年轻人”阶段的我,对于这个世界的探索和认知过程。也从心理学发展历史的潮流中,说明了人类从无知到逐渐清新认识自我的一种发展态势。并且这种发展还会继续是一种现在进行时。
这本书是由加拿大的一个研究人类发展的心理学教授所写。是从专业角度来说明的一本非常基础的心理学书籍。但是对于我这种心理学门外汉来说,已经是非常科学客观,可以用来指正日常生活的一本工具书了。
这本书的出发点,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来,“说不”的目的就在于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真”?。
由于生活中的心理学书籍泛滥,这本书非常简明的指出了科学心理学的几个特征,比如:可证伪性、必须具有实操可行性以及心理学并不能解释这个世界的本质等基本的特征。但是遗憾的是,我们生活中实在有太多的伪心理学案例,用来解释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自以为是的认知结果。
比如少女们最爱的星座;买彩票刮刮乐的时候,通常刮到中奖的那个人,总是觉得有所谓的手气好,然后就一直刮下去;比如我们连续三天,都邂逅某一个人等等。人们总是愿意相信,这些故事是缘分或者是运气等等。但是该书明白的说明了,从真正科学的心理学角度讲,这些就是非常简单的鲜活性现象和个案理论。只是人们更愿意去相信这些事情来给自己做出现象解释和指导自己的一系列选择。
可能,有些时候,这些心理学现象也充当了所谓的“安慰剂效应”吧。我记得自己三年前,待过一个公司,只待了一个月不到,刚去的第一天,大家还非常和睦, 互相聊聊星座啊,八卦之类的,结果发现我是白羊座,但是我的顶头上司却是处女座。后来近一个月的工作表现,我们两个人非常不和,简直到了互相觉得对方就是SB,神经病这样的阶段。我很快就把原因解释为我们的星座关系。不然为什么我就是特别觉得她有问题呢?是呀,作为无知的我们,总得为身边发生的事情做出一个解释。这个解释即需要符合人们普遍的交流认知,又能为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寻求一个心安理得的理由。所以直到如今,我还一直坚持,身为白羊座的我,尽量不要与处女座的人公事,非常容易造成摩擦。
即使现在,我已经渐渐知晓星座的这个解释,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认知。但是潜意识里的这种相信,根本就不想改变,也在一时之间改变不了。
人类,特别是四十岁以前的年轻人,我总觉得都多多少少带着自命不凡的伟大,这种心理源自于我们从小被教育灌输的思想,源于生活中一切的认知和宣导,源于人类自以为是的对于这个世界的解释。
因为,如果没有正确的解释,就会陷入一种深深的恐慌中无法自拔。当然,一如书中所讲,当我们跳脱出事件本身,以第三者、外物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是不是就能客观许多呢?毕竟有句真言,叫做当局者迷呀!
以上,是看完书后的最直接的一些想法,但愿自己今后也能做到如此科学的,用这些基础的心理学知识,来看待身边发生的人和事把。毕竟,我觉得“人活明白”这句话他就是一个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