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森林防火期
因为一年四季中林区的气候状况不同,冬季干燥、寒冷,夏季湿润、炎热。当天气连续干燥,降 水量少,气温升高,相对湿度小的时候,一旦有火源, 树木就很容易燃烧。
我省全年为森林防火期;森林防火特险期(戒严期):每年1月1日至5月15日。在森林防火特险期内,我市冬春干旱少雨、风高物燥,森林易燃,在林区经营、活动人员都要高度警惕,严防森林火灾发生。
2、 森林火险天气。
天气是影响森林火灾发生的重要条件,一般按危险程度把引发森林火灾的天气分为五级,等级越高的天气,发生森林火灾的可能性和危险性越大。各级森林防火管理部门会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等,实时向社会发布森林火险警报,当发布橙色(四级)、红色(五级)火险警报信号时,表示森林处于高火险状态,是森林火险发生的高危险时段,森林可燃物极度干燥易燃,林内湿度低、温度高、风力大、林火极易迅速蔓延,极度危险,要特别注意森林防火,严控火源,防止火灾发生。
3出现森林火灾的原因
有两种:天然火源,包括雷击火、火山爆发、陨石坠落和泥炭自燃等,天然原因引发的森林火灾相对较少。另一类是人为火源,主要是指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如在山上烧荒、烧田埂、采石放炮、烧炭、烧石灰、烧砖瓦以及机车甩瓦、汽车喷火和高压线脱落等等。又比如在山上扔烟头、烧火做饭、取暖、照明、上坟烧纸、放鞭炮、小孩玩火、坏人放火,等等。
4安全处置森林火灾
一旦发现火情,要立即森林火情报警电话12119,向当地森林防火指挥部报告起火地点,保证火情得到快速处理。组织人员迅速赶到火场,趁火势比较弱小的时候,抓住时机、争取主动,利用有利的气候和地形条件把火扑灭,使其不能酿成火灾。
2、对扑火队员危害最大的三要素。
在扑火中,对扑火队员的生命安全危害最大的是高温、浓烟、疲劳。
3.扑火行动中做到三个禁止。
禁止联络亲属、邻里,擅自采取扑救行动打火或堵火路;
禁止动员老人、残疾人、妇女和儿童打火;
禁止迎风扑打上山火或高强度火。
4、扑火行动中要注意四个避开。
一要注意避开危险地形;二要注意避开危险可燃物;三要注意避开危险火情;四要注意避开危险时段。
5、扑火行动中要建立联防机制。
森林防火工作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w森林防火联防机制,确定联防区域,建立联防制度,实行信息共享,并加强监督检查。森林防火工作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如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森林防火联防机制,在森林火灾预防上,互相监督,在森林火灾扑救上,互相支援。
注意事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任何大火都是从小火开始的。在火发生的初期,就要将其扑灭,不让其扩大,如果拖延了时间,火的蔓延速度和燃烧强度就会越来越大。
有时眼睛看不到火,还很有可能有暗火,在彻底扑灭明火后,还要彻底清理余火,不让其死灰复燃。
扑救森林火灾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扑救森林火灾一般采取以下两种基本方法。
直接灭火:就是使用扑火工具,直接扑打林火,或者铲土覆盖、洒水、化学灭火剂喷洒林火,这种方法多用于火灾的初期,特别是地表火。
间接灭火:指当火势较大、人不能接近大火时,特别是树冠火,用开设防火沟或较宽的隔离带、清除一切可燃物的方法,使着火的可燃物与未着火的可燃物彻底分离,防止林火继续蔓延,最终使火熄灭。
扑救森林火灾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火灾发生后,根据森林火灾发生规律和扑火特点,遵循“先控制,后消灭,再巩固”的程序,分阶段地进行。
初期灭火阶段。其任务主要是迅速扑灭火焰,封锁火头,控制火势,把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是扑火最紧要阶段。
稳定火势阶段。在封锁火头,控制火势后,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扑打火翼,建立防火线或利用道路、河流等自然条件防止火扩展蔓延,是扑火最关键阶段。
扑灭余火阶段。火场控制后要迅速扑灭火场余火,巡逻、守护、清理,直至余火完全扑灭。
看守火场阶段。主要任务是留守人员看守火场,防止死灰复燃。一般荒山和幼林地起火监守12个小时,中龄林、成龄林地起火要监守24个小时以上,经检查验收后,方可考虑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