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跟我们说学校趣事:有老师来问他们班如何打开装汤的桶盖?一个同学回答,他们是用杠杆原理撬开的。
我也记起初三时,我作为班级代表给学校食堂提意见:稀饭太稀了,“米可粒粒数也”(出自《核舟记),旁边的同学一下子就笑出了声,老师也忍俊不禁;
刚刚学完《藤野先生》,老师让我们写篇记人的作文,有同学写自己的爸爸,引用了一句原文:“他在我的心目中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很多人知道”;
写作文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大家抓耳挠腮,无从下手,有同学最后引用“不足为外人道也”(出自《桃花源记》)。
反面的例子也有。学完《包身工》,消瘦的英语老师立刻被我们赋予“芦柴棒”的称呼,某捣蛋鬼的词汇里,也多了“猪猡”二字……
这些小趣事当时私下传播,引起一阵欢笑。这笑声,穿越岁月的光影,追随我于千里之外。在踽踽独行、强自砥砺的中年,偶尔,笑声会在耳畔回响,一张张面孔鲜活起来,不禁嘴角上扬,沉重的、枯寂的、如止水的心泛起圈圈涟漪,在几分迷醉中,我似乎还是当初的那个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