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的医生职称评审,总体方向在往“破除SCI之上”走,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但是想晋升,仍是离不开科研。今天小瑞就跟大家聊聊临床医护人员该如何搞科研~
临床医生为什么做科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老生常谈啦。临床医学是科学,必然需要科学研究。其次,临床医生晋升的标准和科研是绑定的,医学的基本是科研。医生做临床科研的根本目的有哪些?专家杨午阳在知乎是这样回复的:
1、为患者和自己解决目前临床中遇到的难题。我觉得这是最基本的目的,比如当患者问我AVM在怀孕期间的破裂风险时,我自己也不知道,与其下次问还是不知道,不如自己动手做点科研,这样自己和患者都能知道这个风险,以便做正确的医疗决策,对高危型动静脉畸形孕妇做严格产前监护,防止或者及时探查妊娠期间颅内AVM大破裂;
2、增加自己的自信。当你对一个小领域有很深的了解的时候,这个领域就成了你的“点”,英文里叫“Niche”,大概意思是这是你的特长,别人不会而你会,在你最后什么都不行的时候你至少有一项比别人强。有了保底的领域,会大大增加自己的自信;
3、增加话语权。在你反复发文章的同时,全世界都在注意你的举动,你在某个领域里的话语权会越来越重;
4、增强和国际同行的交流。在国际会议上,每个人的生活成长背景都不一样,当你和别人尬聊生活工作学习家庭到不能再尬的时候,你可以试试聊聊科研成果,因为这是在会期间所有人的通用语言;
5、其他的目的。晋升、金钱、名誉等等,这都是非常正当的做科研的目的。
总而言之,想在医疗领域里有一番作为,不做科研是不行的。
医生是否需要做基础研究
医学的研究,笼统地说可以分为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临床医生每日奋斗在临床一线,可以通过利用临床病例开展临床研究。但随着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已经从器官、组织、细胞水平延伸到分子、基因水平,现在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也可以理解为到了分子基因治疗水平。所以临床医生的研究,也不能缺少基础研究。从医学课题角度看,比如国自然科学基金,也是主要支持基础研究的。
适合自己的临床科研战略路线
临床科研分很多种,case report,retrospective study,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clinical trial,systematic review等等,大多SCI杂志影响因子在2-60分之间。好的clinical trial能上新英格兰之类的,但是clinical trial需要调动的资源远不是一般人能触碰的,所以除非有顶尖的老板,想用clinical trial发一作lancet/NEJM还是很困难的。
在制定策略时,20-30岁的年轻医生应该以能有在该领域里一定话语权为目的,同时写小文章可以培养自己的写作水平,所以最合适的还是先把战略目标放在业内顶尖杂志(2-10分不等)。
追求影响因子要有理智的追,不是一味的高就是好。比如说神外领域里有个杂志叫Journal of Neurosurgery, Neurology and Psychiatry,影响因子7分,但是在这上面发文章的在神外领域里的影响力远不如发在Journal of Neurosurgery (4分)。初期发文章基本以影响力较低的杂志作为目标,多发同一个专题的文章,别人引用引用着就会注意到你的研究了。等有了一定影响力和人脉后才有可能调动资源做更大型的研究。
医生如何发SCI?如何获取科研成果?
在临床工作中,总结自己的经验、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有新意的发现、经验等通过SCI文章与大家分享理所应当。只要不是为了发文章而发就行。而且有创意之后,记得先专利后论文,保证自己的科研成果效果最大化。
基础研究方面,目前医学研究常用的是,利用特定的组织、血液等通过基因测序、各种组学分析、生信分析等获得差异表达的分子,然后在开始体内、体外功能验证,机制探讨。这一分子就是最原创的。
但这一原创的分子延伸到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还有很远,如果医生能围绕一个原创的分子持续深入研究,从细胞、动物、临床多维度功能验证,并分析上下游调控网络,如果可以再针对这一分子设计合成药物开展临床试验等等,十年磨一剑,如果能成功,绝对是一篇代表佳作。
SCI发表的过程中,从选题到发表,可以说是“大浪淘沙挑金子”,医生需要临床科研两头抓力不从心、各种因素都不同程度地束缚了医生的手脚,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但是,其实只要有相关病例资料,有想法,找专业科研团队协助,下一个发SCI的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