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住异灭,成住坏空。凡事予成,凡缘迎散,凡物亦空,凡命注终。
任何事物情缘,无不经历“生老病死”。既然最终都是要消寂弥散,弗如嗟叹罢了,又何必起争取之念呢?
有两句话,送给我自己,也送给有缘的人:
“成吾成以及人之成”。
“事事浮世,不争不哀”。
现实处境被决定于心的处境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大家都明白这两句话的意思。
但是肯定不明白的是,对待老人和小孩,其实要像对待自己和甚至超过对待自己一样去对待,如果不能看懂这一点,就不算是完全明白,如果没有如此去做到,也不算是真的明白。
是不是要求太严格了?当然。因为做到这样的人,都成为了一代宗师,那本来就是极为少数的存在。
那么,是不是从一开始就非要这么高的起点呢?当然也不是。比如说,我们先学会善待自己,和好好理解什么是善待自己,这就是一个起点。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有诸多难点,如何讨教呢?非要向大师请教吗?也不是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日常三省乎己。
没有标准的人,也没有标准的自爱,只有反思和勤能补拙的机会。这个自我教导的过程,贯穿一生,不以疲倦和富余而竭止。
像这么做了,一个起点就会出现:成住坏空的“成”出现了。
生住异灭,是指一个自然赋予的存在,完整循环的演化;成住坏空,是指一个自发赋予的存在,完整循环的演化。
换言之,人的一生,既有自然赋予的定数,又有自发赋予的动(变)数。人是有自由嬉戏的空间的。
这个空间,首先启于有成。
究其因由,是一套复杂、苛格而深刻的系统:成,是一种宏愿结出的果力,往源头讲,愿力是定力的果力,定力是持戒和苦行的果力;往流淌的方位讲,愿力的果力能消除业力,直到业力的海平面消退到暗礁以下,自信的伟岸才能大白天下;接下来就是一切的变化;信力,就是在成之后,维持变化的能量。
也就是说,一个人一辈子所能得到的自由伸展的空间,是靠在逆境之中和习得严格自律以后,锻炼出冷静的心性和坚定的意志,然后诞生一个真实、精纯的意念来,终于才开创出来的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维持支撑一片天地,则需要不断独自面对困惑,横渡困惑的洋面,抵达蕴藏真知的彼岸。
成吾成以及人之成!
自己的成,是深切感受行走在人间万道上的第一步。不然,空有生住异灭之幻,将无成住坏空之实,多少人竹篮打水啊。
再通俗一些讲,一个人现实的处境,皆为心之处境所决定。大部分人,只能活在生老病死里、流萤一刹,而没有姹紫嫣红地绽放,原因就在于,从未意识到开辟唯我天地的可能性,更生不出这样的能力。
然而,如果不踏出这万籁俱寂中的第一步,又何谈沐照人世的曙光呢……
唉声载道只能是死循环
听到过许多的无病呻吟,抱怨不公,窃窃私语。包括自己也时常会唉声叹气,怒语相加。这就是陷入死循环的外征。
只留下生住异灭的躯干,缺乏成住坏空的生息。只播放单调循环,没有精彩插曲。一个人的失望情绪,俱是来自不作为和无能力的抗争结果。
犹如在梦中游弋,满是焦虑、恐惧,抓不见真实、安全。
事事浮世,不争不哀。
每一件事情给人的感觉,都是深处意识的表象流露,只有彻底不争的人,才会没有悲哀。而每一个哀尤恐后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是争的。
你可以争,可以不争,但无论是何选择,一定要止哀!
什么要死要活的,什么悉听尊便的,什么毫不在乎的,从你审视自己开始,从追求幸福开始,从拿起担当开始,就要停止掩耳盗铃。
不争不哀。不哀不争。
注定要搏一个成住坏空,又何惧生住异灭呢。
懂得咎由自取的道理
当一个人开启了一个“成”,无论大小,不管好坏,都要明白咎由自取的因果关系。
而期间有个极大的难处,就在于常人思维是枯燥呆板的,不会用流动变通的眼光来看待已经发生的事情,也不会用细致专注的精神来聚焦现在时刻,无法感受到来自“已经存在”的未来的牵引。
过去、现在、将来,是完全同时存在的,就像一本书一样,我们只是在翻取其中的页数。而书,本身就完备存在。
这就是生住异灭。是定数。
然而,不会因为书已存在,就不再有变数。
不同的人,看同一本书,会有天壤差别的收获。就像听同一首歌,会勾发不同的心境一样。书以外是混沌的世界,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勾发天地同感,勾发人生以外的混沌共情,就会产生变数。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问题:你的未来结局决定着你现今、当下的行为和选择。这与由过去导致将来结果的发生,是并同成立的,都是无懈可击的。
这就是最宏大最深刻的背景——关于一个人一生事迹的书,摆放在无尽混沌的世界之中,定数其实是被包裹在更大的动数里的。
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信不信命的自白,加上持之以恒的行事信念,便构筑了一个人的生住异灭(书),和成住坏空的可能(自由伸展的空间)。
今天偷一个懒感觉不要紧,那是因为你只接受了过去影响现在的顺向思维,把视野抬升,未来也在影响着现在的逆向思维就会令人不那么心安理得了。
好比,作家要写坏一个人,会提前铺垫,写好一个人,更是需要不断提点。
完全不争,作家给你一个世外桃源;争而不拼,作家给你一个哀其不幸;拼而不争,作家给你一个怒其不争;争拼相宜,作家还你一个自由开放的结局。